臺大藝術季30週年登場!「潮汐 Rise and Fall」以自然隱喻展現生命流動

臺大藝術季30週年登場!「潮汐 Rise and Fall」以自然隱喻展現生命流動

【記者 彭姿穎/台北報導】第30屆臺大藝術季以「潮汐 Rise and Fall」為主題盛大登場,融合自然意象與當代表達,透過裝置藝術、跨域展演與科技互動等多元形式,探索人與環境、個體與社會間的牽引與流動。今年適逢藝術季三十周年,特別推出「浪潮30」計畫,藉由《觀潮亭》等地景裝置,引領觀者沉浸於時間、記憶與生命節奏的對話中,邀請全校師生及社會大眾共襄盛舉。


臺大藝術季30週年登場!「潮汐 Rise and Fall」以自然隱喻展現生命流動
▲精彩振撼人心的臺大臺師臺科大火舞表演。 (蘇晏禾同學提供)

適逢藝術季邁入第30個年頭,展開「浪潮30」動態地景藝術專案,於總圖前振興草皮打造大型戶外裝置藝術《觀潮亭》為核心展開,在自然場域中展演時間與記憶的流動,矗立於總圖與椰林大道之間的過渡中繼站,邀請人們在此停留、凝視、沉思,回望來時路,也展望將至之境。亭身曲線象徵潮水起伏,搭配夜間燈光裝置,於日夜交替中模擬生命漲落的節奏,詮釋臺大如同潮間帶般,在穩定與流動之間孕育多樣的生命樣貌與精神軌跡。延伸於總圖小展廳的「星想事成」活動,則在這片地景之中進行群眾參與式的願望累積與情感交織,讓每一則未說出口的話語都化為閃爍的星星紙,乘著草皮上的《海浪》裝置緩緩漂流。

這一屆策展主軸以「引力」、「傳遞」、「我們」、「延續」四個子題為架構,從社會與個人的牽引關係出發,逐步走入情感的漫反射、個體的成形與時間與環境的無盡循環與流轉。並特別攜手多個校內外單位共創展覽內容——與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合作於水源市場59號攤位推出衛星展,延伸潮汐主題至當代社會與身分狀態的錯位感;在引力展則與臺大電影節、凌歆慧學生藝術家合作,展出融合影像與社會牽引議題的跨域作品;傳遞展邀請知名藝術家陳楷恩以立體畫創作向藝術季傾訴情感故事,我們展與臺大攝影社邀請參展,透過鏡頭捕捉每個個體在成長中流動的形狀。延續子題則是企圖將藝術季30年來的演變展示其中。


臺大藝術季30週年登場!「潮汐 Rise and Fall」以自然隱喻展現生命流動
▲陳文章校長與師生大合照。(屈言真同學提供)

為呼應當代科技脈動,今年更結合AI科技浪潮,推出一系列線上活動:ARG另類實境遊戲、與臺大學生會永續執行小組和性別平等工作坊規劃 Polis 公眾議題論壇、生成式趣味測驗,以及生成式藝術為導向,由戲劇系陶亞倫教授指導的全方位沉浸式影像展,讓藝術實踐跨越實體疆界,拓展參與觸角與行動反思。

開幕式「逐浪之境」將於當晚在振興草皮登場,由柏霖 Polin、Control T、忒修斯 Theseus等藝人,結合臺大嘻哈文化研究社、臺大肚皮舞社、臺大臺科師大火舞社,以音樂、舞蹈與火焰共同詮釋潮起潮落的引力節奏;現場同步舉辦「潮浪集」社會議題市集,邀請綠色和平、人生百味、賽珍珠基金會、社團法人暖暖Sunshine、撐傘者後盾等NPO,以倡議與互動激起更多公共對話與參與。


臺大藝術季30週年登場!「潮汐 Rise and Fall」以自然隱喻展現生命流動
▲開幕式「逐浪之境」活動圓滿結束藝術季籌備人員合照。(屈言真同學提供)

系列活動同樣精彩紛呈。講座方面,包括性教育專家許藍方主講的《性慾‧癒》,以及融合沉浸式劇場與情境選擇設計的《失衡》互動展演,皆關注當代身體與關係的多元面向。戶外實踐如與學生會永續組攜手執行的《拾海・藍印》福隆淨灘與藍曬創作、城市浪人執行長 Sofia 主持的《尋流・相映》生命潮汐圖工作坊,則邀請參與者從環境感知出發,重新審視與自己、他人、世界的關係,重繪生命歷程的潮汐圖譜。

壓軸閉幕式「藍汐午後」將於5月16日舉行,以草地野餐、不插電音樂演出與藝術季紀錄片放映,結合對應延續子題的電影選片,引領觀者在暮色與光影中回望這段流動的旅程,並配合瓶中信互動裝置,將訊息悄悄送回心底。臺大藝術季三十年,是一段靜水流深的耕耘與積累。今年,讓我們在潮汐與風的節奏中,繼續尋找彼此的聲音與輪廓。誠摯邀請全校師生與社會各界,一同踏上這場流動與共振的藝術之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