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共生永續共好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新契機


跨域共生永續共好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新契機


教育部自107年起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至114年已邁入第8年,也是第四期(114-116年)計畫的開始,各大學將在成果豐碩的實踐基礎上,開展大學社會責任的新契機,教育部也持續鼓勵各大學應理解社會問題及各項議題的發展需求,運用校內資源結合跨域等合作,形成學校教研特色,逐步達成跨域共生、永續共好的理念。


USR計畫不僅打破大學只是知識殿堂的迷思,強調將知識化為行動,協助整合相關資源,為地方導入問題解決方案。在國內的大學裡,正有一群充滿熱血的教師,不只進行教學與研究,更帶學生走出教室,於實際場域實踐所學。


「里山永續 世代相承」是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的計畫團隊從第一期(107-108年)加入USR計畫就秉持的信念,從陪伴原鄉部落的災後重建開始,協助在地逐步發展出具備韌性的「里山根經濟」,在保存生態環境的同時,為原鄉部落創造就業機會,發展林下經濟產業、推動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https://terrataiwan.com/)的成立,未來將推廣家庭農園,也將深度與印尼生態旅遊串聯,將臺灣成功經驗擴散至國際。



跨域共生永續共好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新契機


「北臺首學帶狀文物館深耕延續計畫」是明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蒲彥光教授帶領的計畫團隊,長年以人文教育關心新莊區、泰山區塭仔圳都市重劃區,於執行第三期USR計畫期間,蒐集4,157份利害關係人問卷及訪談,分析場域真正的需求。除提供移工支持課程、體育活動及發聲管道,更於每月發布移工新聞報。同時結合校內工業設計系學生專長繪製東南亞文化雙語繪本,出版印尼「不孝的馬林」、泰國「海螺王子」及「粽子與麻糬」,期藉由東南亞傳統故事繪本,讓新住民二代閱讀母親的母語讀物,同時增進多元文化的認識與交流。


「永續不只一夏-那瑪夏及國際原鄉永續發展計畫」由高雄醫學大學生命科學院歷任院長帶領的計畫團隊,長期耕耘與陪伴那瑪夏區,透過教育支持系統協助場域新生代找回族群文化認同,近年更在學校的支持下,到泰國、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印尼及印度等大學分享「那瑪夏模式」,目前已將一項計畫成果無螫蜂養殖技術成功移轉,提供予菲律賓當地。



跨域共生永續共好 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新契機


教育部在第四期USR計畫除鼓勵師生持續探討這片土地上所遇到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並付諸行動,深耕在地與推展國際合作,更鼓勵各大學積極尋求外部資源挹注,持續擴散社會影響力。


資料來源:教育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