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華語課程 德國學生學語言也學人文



為深化國際交流、促進跨文化理解與實踐慈濟人文教育理念,慈濟大學華語中心於3月27日至4月10日,為13位來自德國卡爾斯魯厄應用科技大學(HKA)的交換學生,規劃一系列結合華語學習與文化體驗的精緻課程。



本次課程共十堂,於每週二、四晚間進行,每次兩小時。透過語言教學結合文化實作,不僅協助學生快速認識華語,更讓他們深入了解台灣在地文化與慈濟精神,打造一段充滿人文溫度與教育意義的國際學習旅程。


在語言教學方面,課程設計以初學者為出發點,涵蓋基本的中文問候語、數字、生活詞彙與祝福語等實用內容。課堂上以互動為主軸,透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中文,逐步建立與台灣社會溝通的基礎。儘管時間有限,學生們仍展現出高度的學習熱情。



在語言學習方面,課程設計以初學者為出發點,從基本問候語、數字、常用詞彙到祝福語,透過互動教學、角色扮演與情境模擬,引導學生在輕鬆氛圍中開口說中文。課後學生積極主動練習與本地師生互動,展現高度學習動力。


文化體驗課程更是本次交流的一大亮點。在書法與毛筆書寫課程中,學生們首次體驗親手書寫中文名字與吉祥語句,感受漢字之美與中國書法藝術的深層內涵;在京劇臉譜彩繪課程中,則透過顏色與圖案的象徵,引導學生認識京劇角色的性格分類與藝術表現形式,從中了解台灣傳承的戲劇文化。



台灣小吃體驗則讓學生親手製作珍珠奶茶與蔬食刈包,從味覺出發了解台灣飲食文化的多元與人情味。此外,透過環保飲料提袋DIY活動,學生利用簡單布料與縫線技術,親手製作一個可重複使用的提袋,還讓學生現做現用拿著提袋上街採買,學生從實作中學習慈濟推動環保的理念,也將環保意識內化為行動的一部分。


這次交流活動由慈濟大學華語中心精心規劃,展現慈濟大學對國際教育與全球永續目標(SDGs)的重視。透過語言與文化的雙軌學習模式,不僅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也深化他們對多元文化的尊重與理解。



活動結束後,德國學生紛紛表示,此次課程讓他們不僅學會中文,更透過文化體驗讓他們從不同角度了解台灣社會、慈濟精神與在地價值觀。他們感謝慈濟大學提供如此有深度與溫度的國際學習機會,並期待將這段寶貴經歷與更多人分享。



撰文、攝影/慈濟大學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