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研院x太空中心x科教館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更新展區重新亮相

國研院x太空中心x科教館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更新展區重新亮相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的國震中心展區。(圖/國研院提供)



【勁報記者羅蔚舟/竹科報導】
國科會轄下之國家實驗研究院及國家太空中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辦理「科學家的秘密基地」長期展,自2023年3月開展以來,備受各界好評,已吸引超過13萬人入場參觀。今(4/16)日於更新部分展品後重新開展,希望能幫助參觀民眾透過互動遊戲、親眼觀察與模型展示,習得有趣的科學知識,同時深入認識科研工作。




國研院x太空中心x科教館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更新展區重新亮相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的國震中心展區。(圖/國研院提供)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位於科教館8樓東南側扇形展場,分為「實驗基地」、「探測基地」和「智慧基地」三區,每一區均包含兩大展示主題。此次更新的是國家生物模式中心(原國家實驗動物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震中心)及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海洋中心)的展品。



一進門就看到實驗基地-生物模式中心展出的「貓咪毛色變化的秘密」,這裡展示多基因協同作用的觀念。生物模式中心近年以革新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基因剪刀產製「擬人鼠」動物模式,推進我國精準醫療研究與臨床應用,而科學家進行基因編輯時,須嚴加考慮生物體複雜的基因層次。現場除了深入淺出的科學觀念,也設計了一個基因密碼轉盤遊戲,參觀者可以透過簡單的科普工具,輕鬆學習生物醫學知識。




國研院x太空中心x科教館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更新展區重新亮相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的生模中心展區。(圖/國研院提供)



實驗基地-國震中心透過互動展示,介紹房屋的共振原理,包括不同樓高建築物的振動特性,以及地震波在不同地質條件下傳遞所產生的共振效應。現場提供以不同長度的吸管模擬各種樓高的共振教具,讓參觀者能親身體驗結構與地震波共振的現象。同時展示「滾動式隔震平台」,結合電動振動台模擬真實地震波,可清楚觀察放置於隔震裝置上的設備,其振動幅度大幅減少,讓參觀者直觀感受隔震技術的保護效果。



接著來到探測基地-海洋中心,這裡展出於臺灣西南海域及南海採集到的海洋浮游動物標本、寫真、採集工具,以及使用海洋中心自製底碇平台記錄之水下300米的海底世界。海洋浮游動物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而多樣的角色,牠們的種類及數量非常容易受到海洋環境的影響,當環境變動時(如溫度、鹽度、酸鹼度),浮游動物的組成也會隨之改變,間接對魚類、鯨類等各種海洋動物產生連鎖反應。因此浮游動物是一種很好的環境指標生物,可以用來監測海洋環境變遷、預測海洋生態系的改變。展場設置顯微觀察區,讓參觀者一窺這群嬌小但至關重要的小小兵身影,了解牠們是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的關鍵多數。




國研院x太空中心x科教館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更新展區重新亮相


▲「科學家的秘密基地」展的海洋中心展區。(圖/國研院提供)



除了更新的三件展品外,探測基地-太空中心展出我國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衛星(Triton)的1:1模型及其元件介紹。獵風者衛星搭載國家太空中心自行研發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進行海洋風場、海面高度、海氣交互作用、地表含水量、颱風強度預測等研究。



智慧基地-科政中心設計出一套多媒體互動遊戲,有三題選擇題,題目出自「PRIDE政策研究指標資料庫」,觀眾只要揮動手臂就可以在螢幕上選擇答案,在答題的過程中對我們的世界現況建立基本認識。



智慧基地-國網中心展出「搜救犬日常訓練成果三維虛擬導覽系統」,展現搜救犬中心的全方位實境景觀,可作為訓練領犬員及搜救犬之參考,也讓民眾認識犬隻訓練過程和了解搜救任務。



國研院近年來積極把國家級實驗研究單位開發的尖端科技,轉化為讓中小學生都能有基本認識的科普展覽與活動,希望能幫助中小學生建立對科學的興趣,並培養科學素養。「科學家的秘密基地」會定期進行展品更新,持續提供創新的國家研究成果,歡迎民眾來科教館8樓探索尖端科技研究的有趣之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