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 避免高碳產業受關稅懲罰
總統賴清德今天說,美國新關稅政策對台灣產業帶來許多挑戰,很多產業因經營不確定性提高,民間對減碳、ESG轉趨觀望,但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是國家長遠繁榮基石,政府將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與國際制度接軌,避免高碳產業遭受國外關稅懲罰,保障外銷競爭優勢。
總統府今天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賴總統致詞表示,在全球氣候變遷、國際貿易格局重塑浪潮中,頻繁極端氣候災害在全球不斷發生,國際供應鏈減碳需求也持續擴大。近來,美國政府提出新的關稅政策,也對台灣的產業帶來許多挑戰。
他說,「我們注意到,許多產業因為經營的不確定性提高,民間對減碳、ESG轉趨觀望」。對此,行政團隊積極審時度勢並滾動式地調整策略,一定會做產業後盾。
總統強調,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推動國內產業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打造完整的綠色供應鏈,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化國力。
賴總統說,政府會和民間攜手化危機為轉機,讓台灣經濟繼續轉型進步,堅持邁向低碳及永續,讓國家繼續向前行,讓台灣變得更強、更好、也更具韌性。
總統表示,政府將會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與國際制度接軌,避免高碳產業遭受國外關稅懲罰,能夠保障外銷的競爭優勢,並會審慎規劃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維持國內合理公平的競爭條件。
他說,政府會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碳盤查、ESG揭露等減碳工具,逐步完備產品碳足跡的數據資料庫、支援外銷企業符合國際要求;促進資源整合、推動循環經濟與產業國際化,打造「綠色台灣品牌」。
總統指出,推動淨零轉型,金融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設計多元投融資工具與金融商品,在授信評估中納入ESG考量,可帶動企業及社會大眾重視氣候風險,同時支持低碳產業發展,進而驅動整體社會的永續行動。
他表示,台灣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市場,憑藉著ESG與永續金融領域的紮實基礎,要善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為全球落實淨零轉型,貢獻台灣的智慧與力量。
總統說,對於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等6大部門所提出的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行政院、環境部與各部會,已啟動一系列的社會溝通會議,邀集產、官、學、研,以及公民團體,積極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思考氣候解方。
他說,環境部已結合大專院校,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將在北、中、南、東4區,分設區域培育中心,擴大綠領人才培訓量能。除了走進大學校園辦理講座,也希望針對高中生與教師,規劃推出氣候與淨零線上課程;淨零這條路不能遺漏任何人,讓年輕人逐步走入新興綠領產業,為國家增能、為台灣永續未來扎根。
總統府今天召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次委員會議,賴總統致詞表示,在全球氣候變遷、國際貿易格局重塑浪潮中,頻繁極端氣候災害在全球不斷發生,國際供應鏈減碳需求也持續擴大。近來,美國政府提出新的關稅政策,也對台灣的產業帶來許多挑戰。
他說,「我們注意到,許多產業因為經營的不確定性提高,民間對減碳、ESG轉趨觀望」。對此,行政團隊積極審時度勢並滾動式地調整策略,一定會做產業後盾。
總統強調,無論外在環境如何變化,綠色轉型與永續發展,都是國家長遠繁榮的基石;推動國內產業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打造完整的綠色供應鏈,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化國力。
賴總統說,政府會和民間攜手化危機為轉機,讓台灣經濟繼續轉型進步,堅持邁向低碳及永續,讓國家繼續向前行,讓台灣變得更強、更好、也更具韌性。
總統表示,政府將會穩健執行碳定價體系,與國際制度接軌,避免高碳產業遭受國外關稅懲罰,能夠保障外銷的競爭優勢,並會審慎規劃台版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維持國內合理公平的競爭條件。
他說,政府會協助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碳盤查、ESG揭露等減碳工具,逐步完備產品碳足跡的數據資料庫、支援外銷企業符合國際要求;促進資源整合、推動循環經濟與產業國際化,打造「綠色台灣品牌」。
總統指出,推動淨零轉型,金融業扮演關鍵角色,透過設計多元投融資工具與金融商品,在授信評估中納入ESG考量,可帶動企業及社會大眾重視氣候風險,同時支持低碳產業發展,進而驅動整體社會的永續行動。
他表示,台灣是亞洲重要的金融市場,憑藉著ESG與永續金融領域的紮實基礎,要善用金融市場的影響力,為全球落實淨零轉型,貢獻台灣的智慧與力量。
總統說,對於能源、製造、住商、運輸、農業及環境等6大部門所提出的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行政院、環境部與各部會,已啟動一系列的社會溝通會議,邀集產、官、學、研,以及公民團體,積極對話、凝聚共識,共同思考氣候解方。
他說,環境部已結合大專院校,成立「淨零綠領人才培育聯盟」,將在北、中、南、東4區,分設區域培育中心,擴大綠領人才培訓量能。除了走進大學校園辦理講座,也希望針對高中生與教師,規劃推出氣候與淨零線上課程;淨零這條路不能遺漏任何人,讓年輕人逐步走入新興綠領產業,為國家增能、為台灣永續未來扎根。
- 記者:中央社記者葉素萍台北24日電
- 更多政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