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農血淚2-2】檳榔減作迫轉型農友盼中央實務 陳淑雯推轉作高經濟作物獎勵


【檳榔農血淚2-2】檳榔減作迫轉型農友盼中央實務 陳淑雯推轉作高經濟作物獎勵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花蓮報導


為終結檳榔三不管地帶,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跟進檳榔減作轉型,衛福部將訂定「檳榔專法」,檳榔為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共同輔導需轉作的作物,以致許多檳榔農被迫逐年轉型;過去檳榔綠金榮景不再,加上政府不鼓勵檳榔種植,究竟花蓮檳榔產業何去何從,引起社會關注。


花蓮縣檳榔產銷聯誼會副會長黃志華表示,花蓮檳榔產業從事人口超過3萬人,花蓮稻米1年產值8億,花蓮檳榔產值則更高,政府打壓檳榔產業發展,說要輔導轉型,「30年產業如何轉型?」他說,過去收到農糧署來詢問,自己很無奈地回應,即便種植高經濟作物咖啡樹,光是管理與技術層面,人力資源及專業都是另一個問題。


黃志華坦言,中央規劃法規,輔導轉作,卻沒有思考到實務面的發展,高經濟作物固然振興地方農產經濟,但多數農友以檳榔作為賴以為生的產業,短時間要如何提高轉作輔導期間的經濟來源?他質疑,中央政府是否有想過如何將檳榔產業弱化時,也兼顧農民家庭與生計?


「中央政策做半套!」檳榔業者也抨擊,即便農業部門訂出檳榔的許可用藥和殘留限值,但無人稽核與檢核,而主掌食品安全的衛福部,即便推出檳榔專法,但針對攤商登錄制度等措施只做半套。該業者也說,沉重的檳榔共業仍是全民承擔,期待有更多人關注這件事情,才能使這件事情有所進展。


花蓮農業處長陳淑雯表示,檳榔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且檳榔為中央各部會與地方政府共同輔導轉作的作物。花蓮農業處與農糧署合作推動「檳榔廢園轉作計畫」,針對非都市土地農牧用地、都市土地農業區種植區,鼓勵農民自願性檳榔廢園,轉作其他高經濟價值農作物。她理解產業需要喘息,有關補助措施,花蓮每公頃補助廢園費15萬元,指定作物轉作補助每公頃補助田間管理費5萬元、屬山坡地範圍10萬元,每公頃最高補助25萬元。


陳淑雯也指出,近年在政策引導與市場趨勢變動下,花蓮縣內部分檳榔農也陸續進行農業轉型,選擇改種咖啡、可可、酪梨、油茶等適合花蓮縣氣候及土壤條件的經濟作物,期能藉由品項多元與特色農產加值,開創新市場通路與經營模式。她表示,此類作物不僅具備發展潛力,亦有助於農業永續與環境資源的合理利用。


花蓮農業處表示,查農糧署「112-115年檳榔廢園及轉作計畫」,花蓮縣多數申請案例集中於鳳林、光復及瑞穗等傳統檳榔種植地區。截至4月,累計申請廢園面積約達22.5公頃,並持續有案件申辦中。


花蓮檳榔攤業者也說,覺得檳榔產業因為長期缺乏法規、指引、輔導、管理,導致自成一格,而各部會踢皮球也是很糟糕,檳榔不只有檳榔本身,檳榔花、荖葉也都長期作為一般食材使用,一竿子打翻,也沒有任何處理。他說,政府對檳榔的政策歷史,造就整個產業長年處於無政府狀態,最後導致令人瞠目結舌的歷史共業。


台灣檳榔防治聯盟工作小組成員莊麗真表示,雖認同應兼顧檳榔農與攤商的生計,但若無登錄制度,後續管理將面臨困難。她建議政府提出配套措施,說明如何追查檳榔流向,以達到公共衛生管理的目的。總而言之,專法旨在加強對檳榔的管理,但仍需在公共健康與產業生計間取得平衡,並制定有效的配套措施。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黃泰宇攝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花蓮罷免潮2-1】罷免結局牽動2026縣長 張峻、魏嘉賢下一步受關注


【檳榔農血淚2-1】黃志華痛訴萬棵心血遭青農強取廢園 張峻批國產署坐視不管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