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戰的政治風險 民進黨該如何權衡

近期民進黨發動大規模立委罷免行動,試圖在《選罷法》新規上路前,搶占政治先機。這場行動不只是對國民黨的反制,更是對民進黨自身戰略智慧的一大考驗。然而,罷免行動是否真的能帶來政治利益,還是最終淪為一場無謂的內耗,值得深思。



春節期間,除了祈福、旅遊等年節相關新聞,今年也參雜不少罷免連署行動訊息。各陣營都號稱掀起熱潮,顯示部分選民對藍綠立委的不滿。只是這種不滿是否足以轉化為最後的罷免投票,仍取決於更廣泛的民意支持。多項民調顯示:有超過半數民眾對大罷免持保留態度。



深入分析,部分選民雖然對國會朝野對峙不滿,卻未必認同罷免作為解決方式;其次,罷免行動需要消耗大量社會資源與政治成本,許多選民未必願意投入其中。因此,即便初期連署踴躍,罷免行動是否能獲得最終的投票支持,仍是未知數。



罷免並非易事,必須經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1%提議門檻和第二階段的10%連署門檻,在強力動員下或許能輕鬆達標。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最終投票階段,必須突破25%投票率門檻。歷來罷免案例顯示,除非具備強烈的民怨與社會共識,否則罷免案極易因投票率不足而宣告失敗。



倘若這次大規模罷免無法跨越最終門檻,甚至在投票率上敗北,不僅會讓罷免行動淪為一場空耗,更可能讓國民黨獲得反擊機會,強化「民進黨政治鬥爭過頭」的印象,進一步削弱民進黨在中間選民中的支持度。



即使罷免行動成功,民進黨也必須面對後續問題。首先,國會生態是否因此改變?即便部分國民黨立委被罷免,後續補選若仍由藍白陣營勝出,罷免行動對民進黨而言等同於徒勞無功。反之,若罷免未達標,反而可能激起藍營支持者的不滿,使國民黨更為團結,進一步鞏固其國會優勢。更令人憂心的是,罷免戰將加劇政治對立,原本應該用來推動政策改革的時間與資源,將被消耗在政治動員與對抗上,影響施政表現。



面對民進黨發動的罷免戰,國民黨「以罷制罷」,鎖定民進黨立委在地方支持度較低的選區,發動報復性罷免。如果台灣政壇陷入無休止的罷免對抗,不僅讓立法機構更加動盪,甚至可能影響國際投資人的信心,削弱台灣的國際形象與經濟穩定。



這場罷免戰或將意外促成藍白陣營的整合。儘管2024總統大選後,藍白之間仍存有矛盾,但若罷免行動引發更大規模的反執政黨浪潮,藍白雙方可能在共同利益下選擇合作,對民進黨形成更大的壓力。這對於已在國會失去優勢的民進黨而言,將是極為不利的發展。



罷免行動的發動相對容易,但如何收場才是真正的挑戰。如果罷免未能改變國會生態,甚至導致民進黨流失中間選民,最終的政治代價將遠大於短期的戰術收益。更何況,民進黨當前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立法院的對立,而是自身的施政能力。



卓榮泰內閣上任以來,對於立法院通過的法案,習慣性以覆議或釋憲作為抵制手段,然而,這並未讓民眾感受到實質的政策突破。如果民進黨無法在執政表現上展現亮點,僅靠政治動員來試圖扭轉局勢,恐怕只是徒勞。與其投入大量資源在罷免戰中,不如專注於政策改革與經濟發展,真正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贏得更長遠的政治支持。



大罷免表面上是對國民黨立委的不滿,但實際上也帶給民進黨巨大的政治風險。罷免不易成功,即便成功,也未必能改變國會結構;反之,若罷免失敗,可能反而為國民黨帶來更大的政治紅利。更嚴重的是,罷免戰引發台灣政壇的長期對立,讓政策推動陷入惡性循環,最終影響的是整個台灣的發展。民進黨與其透過政治鬥爭削弱對手,不如透過強化施政能力來贏得選民信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治新聞
人氣政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