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雄友善舒適空間 都發局「都設小學堂」系列-帶您認識:都市設計在審什麼?

【高雄訊】都市設計是城市的「美容師」與「健康管理師」,不僅要讓城市美觀,更讓城市健康、舒適。市府都發局為與民眾分享都市設計審議的內涵與意義,透過專業的法令規定,打造一個更友善、更舒適、更具高雄特色的城市空間,持續提出「都設小學堂」概念說明都市設計管制的核心目的。

都市設計與一般建築設計不同,不僅是單一建築物的美觀考量。都發局進行都市設計審議時,特別注重「公共空間」、「友善人行」、「文化景觀」及「環境品質」等面向,目的是讓建築物與周圍公共空間能夠相互呼應,共同打造更宜居的都市環境。

都發局長吳文彥分享:「想像一下,走在綠意盎然、有樹蔭遮陽的人行道上是什麼感覺?」,他指出,為了創造舒適的步行環境,都市設計會規範退縮地開放空間設計,營造綠意盎然、遮蔭涼爽且舒適的友善步行路徑。例如「原中油公司高雄煉油廠土地細部計畫」中,規定人行道要有植栽綠帶並種植喬木,還要左右錯落種植,以提供良好的遮蔭效果,讓市民在行走時能夠舒適自在。

另外,建築基地也要導入「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概念,如生態滯留單元或植生溝等設計,讓雨水能夠自然滲透到地下,減少都市淹水問題,建構更具韌性的城市環境。

對於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地區,吳文彥局長強調,審議機制會引導開發案在設計上能與周邊的歷史脈絡相協調,避免突兀的建築干擾。以鳳山國定古蹟「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為例,周邊新建案的建築立面風格、色彩都必須考量與古蹟的景觀融合,並提供模擬圖說,分析對古蹟的視覺影響。這些要求是為了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和諧共存,豐富高雄的文化底蘊。

此外,高雄地處熱帶,為促進都市空氣流通,降低熱島效應,及避免單棟建築量體過大影響視覺景觀穿透性,在水岸地區如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特定區,規定建築物的高層量體水平投影面積不能過大(最大對角線不得超過60公尺),這樣不僅能讓風在城市中順暢流動,有效降溫,還能讓市民享有更開闊的視野與空間感。

都發局強調,都市設計管制的核心目的,在於提高公共空間的舒適度,引領高雄邁向更宜居、更永續的城市發展目標,提升所有高雄市民的生活品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