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專家南投齊聚 探訪埔里鐵道文化 遺跡踏查喚醒歷史記憶

【互傳媒/記者 蘇彩娥/南投 報導】由文史工作者潘樵老師邀集,數位長年關注台灣鐵道文化的學者專家許乃懿、王翔、楊立業與黃永秋,於7月4日一同踏訪南投埔里地區,深入探查當地鐵道文化遺跡。此次行程除埔里地方鐵道達人羅寅雄協助導覽,埔里鎮長廖志城也特別於金都國宴餐廳設宴款待,充分展現地方對於鐵道歷史的重視與珍惜。

▲透過鐵道遺跡的探查與耆老的記憶,重新認識埔里曾經的輝煌歷史。(記者蘇彩娥翻攝)
台灣鐵道自清光緒年間開始發展,從英國工程師翟薩於1877年鋪設八斗子煤礦輕便車軌道起,到1887年劉銘傳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建設基隆至新竹的客貨運鐵道,均被視為台灣鐵道史的濫觴。日治時期,為配合地方建設與產業運輸,全台各地鋪設了大量輕便鐵道與產業鐵道。其中,大埔里地區可謂鐵道文化的縮影,同時擁有製糖株式會社的糖業輕便鐵道、台灣總督府興建的火車鐵道,以及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屬的電車鐵道,形成台灣罕見的「三鐵共構」現象。

▲深入探查當地鐵道文化遺跡。(記者蘇彩娥翻攝)
根據昭和6年(1931)台灣總督府發表的官方報導,當時大埔里的鐵道路線密度、長度與運輸量皆居全台之冠。民國48年與49年接連發生的八七水災與八一水災,重創當地鐵道設施,隨著公路建設日趨發達,糖廠遂決定拆除鐵道,埔里的鐵道自此走入歷史。如今對於「埔里曾經有火車」的記憶,僅存於少數地方耆老口中,年輕一代則對此往往感到陌生,甚至覺得難以置信。

▲埔里鎮長廖志城非常感謝潘樵老師與羅寅雄前輩長期對地方文史的努力與貢獻。(記者蘇彩娥翻攝)
直至民國111年,由文史工作者潘樵與鐵道達人羅寅雄合作出版《水沙連鐵道尋訪》一書,才再次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埔里鐵道文化的關注。書中記載眾多珍貴歷史資料,並促成潘樵尋訪到當時已高齡97歲、曾任糖鐵火車司機員的黃乾樹,被鐵道迷尊稱為「糖鐵國寶」、「南投之光」,成為埔里鐵道文化的重要見證者與活歷史。
此次來訪的家醫科醫師許乃懿,更是台灣鐵道文化研究的先驅。他在現場表示,埔里糖廠的鐵道系統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價值。一般糖廠採用的軌距為762公厘(約2英尺6吋),而埔里糖廠採用的是610公厘,十分罕見。此外,為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還鋪設了工程用的電車鐵道,與糖業鐵道共同構成獨特的產業運輸網絡。」
許乃懿指出,台灣產業鐵道系統涵蓋糖業、林業、礦業與鹽業等類型,而埔里鐵道系統兼具糖業與電力工程雙重功能,是台灣鐵道史上一塊獨具價值的拼圖。透過黃乾樹家族、黃永秋等在地人士的口述歷史與潘樵老師的資料整理,逐步拼湊出當年鐵道運行的脈絡與風貌。
埔里鎮長廖志城也於活動中表示:「非常感謝潘樵老師與羅寅雄前輩長期對地方文史的努力與貢獻。透過鐵道遺跡的探查與耆老的記憶,我們才能重新認識埔里曾經的輝煌歷史。」廖鎮長強調,目前埔里鎮公所圖書館內也收藏不少舊照片與歷史資料,未來可望進一步整理、展出,提供作為地方博物館及鐵道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
隨著「國家鐵道博物館」即將開幕,來自全台的學者專家對於埔里鐵道的探查,不僅是對過往歷史的致敬,更是一次重要的文化交流與保存行動。透過今日的踏查與討論,讓更多人得以看見並珍惜埔里這段曾經閃耀的鐵道歲月。
- 記者:互傳媒/ 記者 蘇彩娥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