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從SRF爭議 看發展綠能和環保四大挑戰

【張瑞雄專欄】從SRF爭議 看發展綠能和環保四大挑戰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



桃園地區最近頻繁停電,雖然台電老是說不是因為缺電,但事實是怎樣也沒人知道。但最近經濟部重新允許桃園觀音地區蓋三座SRF(Solid Recovered Fuel, 固體再生燃料)發電廠不免引發疑慮,導致桃園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爭議,也引起在地居民的強烈反對。



SRF發電廠之所以備受爭議,主要原因是環保與空污疑慮。雖然SRF被視為綠能發電方式之一,但製造SRF燃料和燃燒過程都可能產生有毒物質如戴奧辛。再加上觀音已有多家火力發電廠,居民擔心SRF廠一旦啟用,會加重空污負擔。



居民和地方政府的疑慮是合理的,因為SRF燃料來源複雜,製造過程技術門檻低,品質良莠不齊。燃燒時的排放標準雖有規範,但監控機制恐仍不足。因此桃園市府當初拒絕3家SRF廠進駐觀音工業區,是基於維護居民健康權益的考量。



但是中央對於發展SRF綠能政策理念不同,經濟部撤銷市府處分,准許3家廠商設廠,顯然是希望藉由SRF發電來達成再生能源發展目標。不過中央單純以政策推動為優先,卻忽略了地方民眾的健康權益,這種作法難免面臨反彈。



在地里長已經發起連署抗議,未來恐將進一步加劇中央與地方對峙升級。這顯示政府在推動政策時,缺乏妥善溝通協調和風險評估。當利益相關方意見分歧時,應該建立對話機制尋求平衡點,而不是相互指責責任推卸。



綜觀這起爭議,政府在發展綠能和環保政策上,面臨幾點重大挑戰。首先,如何在發展再生能源和環保之間達到平衡。SRF發電被質疑為「假綠能」,顯示綠能發展若忽視環境影響,恐將違背環保初衷,政府應審慎評估各種綠能方式的得失,而非單純追求發電量。



其次,如何透明溝通並獲得民眾認同。地方民眾對於中央單方面核准設廠十分不滿,政府未來在重大政策推動上,應先徵詢多方意見,了解各方權益關注,透過充分溝通獲得認同,以化解爭議紛爭。



第三,如何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目前監管SRF設施排放的規範可能不足,只要求一定規模設施才需自動監測設備。政府應檢討現有法規,健全監測和處罰機制,確保廠商遵守環保標準。



最後,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在政策推動上加強協調。不應無視地方民意或互推責任,而應該透過協調溝通機制,共識出完善的政策方案,在民眾健康、環境保護和政策目標間取得適當平衡。



經濟部負責經濟發展和國內能源政策,不應該死抱教條,前陣子才說核能是不錯的綠能選項,核二核三可試著延役,但過幾天馬上改口,顯示能源政策的左支右絀。綠能發展雖然是大勢所趨,但落實過程需要權衡各方利益,透明溝通獲得認同,並完善法規把關。中央和地方政府也應放下成見,本於對話合作的態度來化解爭議。唯有如此,才能兼顧民眾健康與能源需求。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