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燈會交通問題引民怨 桃園市府:持續修正措施確保順暢

昨(15)日2025台灣燈會交通疏運出現嚴重問題,引發民怨四起、網路炸鍋。桃議民進黨團嚴正呼籲市府應盡快提出解決方案,未避免再次發生人潮擠在捷運站不得動彈,黨團議員要求市府今晚嚴正看待因應緊急狀態,並要求市府明日提出改善措施報告對外說明,讓民眾看到市府應有的態度。對此,桃園市府表示,為因應燈會大量人潮今日將持續擴大機場捷運、高鐵及接駁車運量,並於各場站實施進出場人流疏導及管制措施,縮短民眾等候時間。



台灣燈會交通問題引民怨 桃園市府:持續修正措施確保順暢
李宗豪指出,黨團多位議員早在活動前不斷提醒交通疏運、道路管制、在地居民進出等問題,活動開始這些問題都發生。圖:民進黨團提供

總召李宗豪表示,昨晚網路炸鍋,桃園市長張善政直到今日中午才發臉書,但內容並未展現誠意向受影響民眾致歉,無視昨日貼文下方留言湧入大量網友的罵聲,忽略真實反映台灣燈會「交通塞爆、根本災難」的現況。他指出,黨團多位議員早在活動前不斷提醒交通疏運、道路管制、在地居民進出等問題,活動開始這些問題都發生,市府不僅事前準備不足,緊急應變能力更要加強。



台灣燈會交通問題引民怨 桃園市府:持續修正措施確保順暢
因應2025台灣燈會大量人潮,桃園市府表示,會持續修正各場域人潮疏導做法。圖:民進黨團提供

副總召黃家齊、王珮毓提到,市府宣導民眾多搭乘大眾交通運輸來桃園看燈會,但昨日燈會周邊機場捷運A18、A19站內發生逾半小時以上動彈不得的情況,若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議員黃瓊慧也接到媽媽陳情電話,帶小孩看燈會卻擠在捷運站太久而感覺快窒息,只想平安出站。幹事長許家睿則說,之前就有建議人群要分流、設置擁擠程度燈號等,昨日完全凸顯市府疏散的能力非常不足。書記長魏筠進一步談到,不只網友罵翻,更接到一位民眾陳情,搭高鐵轉機捷去機場卻搭不上,更等不到計程車,因此沒趕上搭機。魏質疑市長施政的危機處理能力,市政治理不應只會擦脂抹粉而已。


議員黃崇真則提及,自己身為在地居民,很早就提醒市府注意在地居民進出的權益,但仍發生居民因燈會而回不了家。議員張肇良則點出流動廁所放在分隔島,民眾想使用還要危險穿越馬路。議員陳雅倫則替工作人員抱屈,指出市府在人力精算規劃、車輛調度等時間都太晚,張善政身為市長應該站在第一線勇於承擔責任。民進黨團謝謝台灣燈會每一位工作人員和志工,也謝謝賞燈民眾的反映與建議,黨團議員秉持民代的監督職責,要求市府盡快改進,讓台灣燈會能夠完善,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


因應2025台灣燈會大量人潮,桃園市府表示,會持續修正各場域人潮疏導做法,提升旅客服務品質,確保燈會期間交通順暢,今日持續擴大機場捷運、高鐵及接駁車運量,並於各場站實施進出場人流疏導及管制措施,縮短民眾等候時間。


市府說明,為紓解機捷旅客爆量問題,桃捷公司將視人潮狀況,最晚於下午14時增駛加班車,下周假日亦比照辦理,確保旅客順利搭乘;針對A16、A18、A19、A20站疏運,交通局將於中午12時啟動A16到A18、A19到A20兩條巡迴接駁路線,隨時因應需求搭載旅客,縮短候車時間;高鐵站前往機場之旅客,將增設明顯專屬通道指引牌面,並安排專人引導進站,加速旅客轉乘機捷前往機場。


市府接著提及,為避免旅客因刷卡影響出站效率,桃捷公司將於尖峰時段保持閘門常開,旅客僅需靠卡即可快速通過,無須等待刷卡確實感應,以加速出站流程;A18、A19站穿堂層進出動線影響人流順暢之問題,桃捷公司將以紅龍區隔進出站人流,並加派人員引導,舒緩動線衝突造成之影響;A16、A20燈會停車場滿場狀況,將增進替代停車場或機動開放周邊路邊停車區域,並加強宣導民眾依現場工作人員導引停車,轉乘接駁車進入展場;同時協調增加機場排班計程車排班能量,並視機捷疏運情況機動調度客運接駁車至第二航廈A13供民眾轉搭至桃園高鐵站A18。


市府強調,因應2025台灣燈會期間大量人潮,市府已事先規劃擴大機場捷運、高鐵及接駁車運量,並於各場站實施進出場人流疏導及管制措施,昨日亦於第一時間啟動疏運機制,並針對周六疏運情形滾動式修正,於今日提出改良措施,後續也將持續針對燈會期間交通狀況隨時調整,以確保旅客安全與便利。市府也呼籲民眾多加利用大眾運輸工具,並配合現場工作人員指引,共同維護燈會期間交通順暢。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台灣燈會交通問題引民怨 桃園市府:持續修正措施確保順暢



延伸閱讀:


  • 台灣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 桃議員盼市府擴大敬老愛心卡使用範圍

  • 提升戶政人員專業 桃園民政局協辦全國人口統計研習

  • 康芮重創復興區農民心血泡湯 桃園農業局靠它提升勘災效率

  • 台德團隊「聚合舞」11/16~11/17前進桃園展演中心 上演《我的名字,Kim》
  •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社會新聞
    人氣社會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