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Next前瞻國家智庫辦論壇 籲台灣須強化AI教育
【威傳媒記者陳舒奈報導】
匯聚各界菁英於5月7日成立的Taiwan Next前瞻國家智庫,5月24日舉辦論壇,邀集多位學者與業界專家,共同探討AI教育的方向與挑戰。Taiwan Next 智庫收集專家學者的意見,從不同角度提出對AI教育的思考本次論壇中,多數與會者認為,AI應用已是不可逆的時代趨勢,但現行教育體系在課程設計、師資培訓與制度規劃上仍有待加強。
論壇中,智庫總召集人、前經濟部長黃營杉講座教授指出,AI將成為驅動台灣產業轉型的重要引擎,教育端必須同步升級,以支應未來的人才需求。台北大學特聘教授汪志堅則表示,應強化AI應用的普及性與實用性,例如經濟部推動的AI應用規劃師IPAS認證制度,便提供一項具體的能力標準,經濟部舉行的AI競賽「智慧創新大賞」,也有助於引導學生進行AI應用。

汪志堅教授舉例,崇越論文大賞今年將徵稿範圍集中在AI研究,能夠有助於引導大學從事AI研究。同時,他也呼籲大學應主動揭露其AI相關課程內容,避免流於招生口號與宣傳包裝,如果能舉辦系所AI應用教育的認證或評比,也有助於學生選擇致力於AI應用能力培養的系所。
資管學會理事長淡江大學蕭瑞祥教授指出,針對AI人才的需求,全國大專校院資訊管理相關系所在AI技術與管理應用之兩面向的連結與整合,有其專長與優勢。正如經濟部推動商業服務業AI人才培育,拚4年培訓5萬人,全國資管系可以扮演積極培訓者角色。資訊管理學會正主動為全國資訊管理相關系所規劃設計AI應用教育認證機制,以確保AI人才培訓之品質與符合企業人才之需求。
實際從事教學工作的景文科大老師林宏諭,則以自身經驗指出,大學生對傳統課程普遍興趣缺缺,但對生成式AI卻反應熱烈。他推動生成式AI課程已三年,並自製教材輔助學生考取IPAS證照,認為這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方式。
國立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張瑞雄認為,AI不僅是學習工具,更是知識內容的一部分,教育應引導學生學會負責任地運用科技。來自中衛中心的程國慶強調,學校教育應成為職場應用的前哨站,而台北大學莊東穎教授則將AI視為繼工業革命之後的新轉折點,必須融入日常生活與職場中,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
另外,參與本次論壇的學者如:高科大梁益嘉教授、資策會周樹林策略長與政大劉昭麟教授,亦分別從產業政策、學生創新力與AI工具應用等層面,倡議建立更完整的AI教育體系,強調不能只強調工具使用,更應鼓勵學生構想出超越既有框架的應用情境。
儘管AI前景可期,但專家也不諱言指出其限制與風險。一之軒董事長廖明堅提醒,AI如同一面放大人性的鏡子,善用能引領文明,誤用則可能帶來反噬。三商家購(美廉社)總經理邱光隆指出,AI無法應對低機率、高衝擊的「黑天鵝事件」,而北醫附設醫院副院長張君照更進一步指出,醫學教育所需的關懷與團隊訓練,AI難以全面涵蓋,因此應與傳統教學並行發展。
文化大學教授李政德主張,AI教育應同時涵蓋倫理思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避免過度依賴;而東吳大學李思壯老師則建議,可借鏡過去媒體素養的教育經驗,強化生成式AI的素養訓練。此外,台大教授余化龍指出,當務之急是重新設計教學方式,讓學生在AI環境中培養應用能力與思辨精神。林淑芳副教授則提醒,即使AI能協助分析資料,最終的判斷仍應由人來負責,並納入倫理與法律考量。
論壇最後也提出警示:許多系所雖聲稱導入AI,但實際課程與教學品質需有第三方機構審查與驗證,以免AI淪為招生噱頭。AI教育不該只停留在宣傳口號,而應從制度設計、教師專業成長到學生素養全面深化。唯有誠實檢視教育體系的現況與落差,並以智慧與責任推動AI教育,台灣才能在全球科技浪潮中立足,培育出真正能掌握未來的下一代。
(資料來源:威傳媒新聞-WinNews)
延伸閱讀:
- 記者:陳 舒奈
- 更多社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