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雄關漫道 今朝動能澎湃

北國風光,萬裏雪飄。長城蜿蜒,錦龍騰躍。


長城,見證了古老民族的滄桑巨變。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嘉峪關考察時強調:「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進入新時代,中華兒女正以奮鬥精神和愛國情懷,在長城腳下的廣袤大地上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從精神標識到文旅IP


經歷時代變化、跨越山川水陸,長城承載中華文明歷史脈絡,凝聚民族精神。在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中,「長城+」讓靜默千年的文物講述「何以中國」的新時代故事。



古時雄關漫道 今朝動能澎湃
這是2023年12月18日拍攝的雪後北京八達嶺長城(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劉宇攝)

自北京城東北繞至西北,長城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主線全長約445公里的「京畿長城」國家風景道串聯起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五大展示區,輻射聯動了八達嶺長城景區、居庸關長城、慕田峪長城、黃花城水長城、司馬台長城等30餘個優質旅遊景區。



古時雄關漫道 今朝動能澎湃
2023年3月29日,遊客在北京黃花城水長城遊玩。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鼓聲陣陣、舞步翩翩,原創舞臺劇《長城築夢》在八達嶺長城景區上演。「延慶以文化賦能新業態,促進八達嶺『長城之夜』等品牌活動提級增效,開發『長城禮物』文創產品,讓長城文化『活』起來,文旅消費熱起來。」北京市延慶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馬紅寰說。


從參觀到體驗,從演藝到文創,從守護文物到搭建場景……古老長城正變得可觀、可感、可親。當人們能從一段段牆體、一座座烽火臺中讀懂民族記憶與精神氣度,長城也成為文旅發展的金字招牌。


背靠錐子山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西溝村2014年入選「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當地發展旅遊業後,紛至遝來的遊客為這個百年古村注入生機。


巡護完長城的西溝村長城保護員葉德岐回到自家開的農家樂,顧不上休息立刻開始打掃衛生。「長城一年四季各有各的美,來我們村的遊客也全年不斷。」生意好的時候,葉德岐家一年能賺上十五六萬元。


守護、發展長城是沿線人民自覺的行動。2021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出臺,長城沿線15個省區市將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載體,協同探索新時代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


在遼寧,九門口長城開啟夜遊模式,燈光秀、水幕電影等特色活動精彩紛呈;在陝西,紅石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專案(一期工程)長城博物館主體已建設完成,4000餘平方米的現代建築與不遠處的鎮北臺相呼應;在新疆,烏什別迭裏烽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今年4月建成開放,截至12月初接待遊客突破10萬人次……


「守護長城,就是守護民族精神的根脈;講好長城故事,就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薪火。」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考古和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王建華說。


從苦寒邊塞到宜居之地


長城所在之處,多為古時邊塞苦寒之地,風急、水寒,煙塵漫天。如今,長城舊貌換新顏,如一條綠色紐帶貫穿東西,成為綠水青山的宜居之地。



古時雄關漫道 今朝動能澎湃
陝西省榆林市北郊的鎮北臺見證著毛烏素沙地由黃變綠的逆轉和榆林城的變遷(2021年9月11日攝,無人機照片)。解放初期,榆林市僅殘存60萬畝天然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形成了「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歷經70多年堅持不懈的治沙造林,全市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讓陝西的綠色版圖向北大大推進。 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陝西省榆林市紅山之上,鎮北臺自明萬歷年間矗立至今。自下仰望,歷史的滄桑撲面而來;登臺遠眺,融融綠意自白雪下透出。


過去的鎮北臺四周黃沙浩瀚。背靠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的毛烏素,飽受風沙之苦的榆林人民,從20世紀50年代在政府引導下開始造林治沙、修復生態。


經過70餘年努力,2360萬畝蔥郁林海縛住滾滾黃沙,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榆林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飛躍。


「我喜歡到鎮北臺走一走,看周圍景色隨四季變化。」榆林市長城學會會長段雲飛說,從前古人以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築起長城,如今長城沿線人民矢志不渝地創造綠色奇跡。


從渤海之濱、黃土高原到河西走廊,長城沿線綠色版圖不斷擴大。披上綠裝的長城,見證了一個個村莊的發展與蝶變。


陝西省吳起縣長城鎮,因明長城穿境而過得名。近年來,當地立足生態改善帶來的農業資源優勢,提出「澗地糧蔬、山地藥果、庫壩魚蟹、場戶牛羊」的產業佈局,大力發展胡蘿蔔、南瓜等特色經濟作物,走上了一條生態富民、產業增收的鄉村振興路子。


據瞭解,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未來,長城沿線各類文物和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資源將進一步串聯、啟動、優化,一幅人文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河北省遷西縣八面峰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遷西段)長城生態文旅集群專案正在施工建設。遷西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揣建良說:「我們計畫打造文化體驗、休閒度假、自然康養、濱水溫泉、農業研學五大核心業態,更宏偉的目標是建成京津冀自然度假旅遊目的地和鄉村振興樣板示範專案。」


從能源富集地到產業創新區


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曆久彌新的長城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美好生活而努力、為高質量發展而拼搏。


順長城蜿蜒西行,抵達陝北大地。在明長城常樂堡以北的陝西陝煤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裏幾乎看不到煤炭的蹤跡。「公司以數位化轉型為引領,實現煤炭生產清潔高效。」公司董事長雷亞軍說,「我們正在開發工業旅遊,產煤不見煤,礦區變景區,正是我國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寫照。」



古時雄關漫道 今朝動能澎湃
夜幕時分的曹家灘智慧礦山(2021年10月12日攝)。曹家灘智慧礦山通過建設智慧化礦山系統,使礦井生產流程實現智能化,提高了開採效率,降低了運行成本。 新華社記者 邵瑞 攝

陝西陝煤曹家灘礦業有限公司所處的榆林市曾是九邊重鎮之一。榆林市發改委副主任馬宏革說,作為中國重要能源基地之一,榆林正探索一條綠色、高效、低碳的能源化工高質量發展之路。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543.65億元,人均GDP達18.08萬元。


不只是榆林,長城沿線的甘肅、陝西、山西、河北均是能源富集之地,技術創新成果多地開花,在交流協作、攜手攻關中,不斷提高產業含「新」量、含「綠」量,釋放能源行業新質生產力。


長城精神,在巍峨建築之中,在萬裏畫卷之外,各地以創新方式講述著長城故事,讓長城精神薪火相傳,在新時代展現新活力。(新華社記者蔡馨逸、李亞楠、魏夢佳、楊淑君、趙洪南、楊帆、趙鵬昊)



最新大陸新聞
人氣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