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位子季節的黑函?

中央社在5月21日賴總統就職後一天有一則報導,大意是「駐奧地利代表處大使張小月被民眾指控使用公費旅遊,假考察真旅遊。」


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回答媒體詢問,網路上有匿名者稱張小月用公費旅遊,假考察真旅遊時,外交部發言人劉永健表示:「駐奧地利大使張小月是應駐教廷大使邀請,以個人休假前往義大利拜訪,並就駐外館處館務運作交換意見。」,又說:「針對『民眾投訴』,外交部已進行瞭解,並於4月17日回覆民眾。」,而且還「要求駐館應嚴守公私分際,謹慎行事,避免造成外界誤解而影響觀感。」


顯然,時間上,這事情是發生在四月中旬回覆民眾之前;而且是一個非常了解張小月在駐地奧地利和離開駐地前往他國義大利的行程,似乎是近在身旁或是能詳細知悉、掌握其行蹤的一位「民眾」。並且是向外交部的類似首長信箱之類的窗口「檢舉」(應該不是「匿名」,所以才有「回覆」之說!),還繼而在網路上以「匿名者」曝光張小月此行此舉!


四月中旬以前,正是賴總統安排重要人事的階段,相信黨政界或各部會先中有鴻鵠之志的人都會有所鋪排,檯面上下的動作綿密而細膩地出手,應該不會令人感到訝異。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黑函」;其他媒體有稍多的細節揭露,匿名者檢舉張小月有「公費旅遊」,所謂公務內容只有一個小時…,而外交部則說明她利用「休假出遊」等等,「黑函」似乎意在關鍵時刻,以張小月為節點加以打擊,難道是為了阻斷一個「國安外交人事鍊」的安排?


張小月是文官事務官,蔡英文時期一度很受器重的外交官,並從外交官升任、轉任政務官的陸委會主委、海基會董事長、臺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董事長,在任期間也是勤勉謙和,陸委會、海基會並沒有在那時候的兩岸關係讓人有任何添火升溫的記憶,若非這次的報導,恐怕很多人都不會知道她尚未退休,依然駐外工作中。


不管「黑函」的任何一種外觀形式或實體內容,都是一種搶位子、趕人走的具體政治利器,小到單位內部科長、簡任官的互相排擠,大到謀奪部會首長的黨內派系爭權奪利,一局局都會發生在機關首長卸任在即,新的首長走馬上任之際,更何況賴總統就職前後的這段期間,行政部門內部不為人知的「黑函文化」,絕對是超乎想像的猖獗!


如果不是外交體系內部的人怎麼會知道張小月離開駐地到義大利的行程細節?所以,「黑函文化」還是一種機關的組織文化,這種組織文化還隨著人事調動感染出去其他部門或新設機關,誰用了廠商提供的電腦、誰在外面寫稿像管中閔一樣私下賺稿費、誰跟誰出去吃了一頓不該吃的飯…,諸如此類的黑函內容,其實都是機關內部覬覦職位空缺的「控盤中心」的招數。這時候,首長的對應態度和作為,成了黑函有效與否的指標?首長全然置之不理不妥,順著黑函惡意走下去也不對,其實也是左右為難。而黑函一旦走到媒體曝光的階段,那就是不怕張小月想也知道是誰幹的那種公開對仗了,張小月這個時候應該也是吃了一記悶棍,仕途官運不免受損吧?



最新大陸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