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三陰性乳癌惡名 國際標準治療新曙光

翻轉三陰性乳癌惡名 國際標準治療新曙光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在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一人罹患乳癌。醫師表示,國內乳癌死亡率趨勢未見明顯下降,解決方法除了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之外,對於復發風險高、治療選擇少的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健保應加速趕上歐美治療指引,及早提供給早期病人合適的術前與術後免疫藥物輔助治療選擇,幫助預防復發、持續追求夢想。

醫師指出,在各種乳癌亞型中,三陰性乳癌存活率較差、復發較早、容易轉移至肺腦等器官,因此常被形容為「最惡乳癌」。特別是年輕型乳癌病友,經常面臨「1低2高3難」的煩惱,也就是經濟基礎較低,無法及早接受較佳較完整的治療,因此可能陷入較高的復發與轉移風險之中。

記者會上,33歲的粉領族陳小姐表示,兩年前洗澡時意外摸到右胸有異物感,就醫檢查後初步評估為0.5公分纖維囊腫,持續追蹤不到半年,竟檢查確診為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腫瘤4.2公分,整整大了8倍,走向抗癌之路,於抗癌初期先用健保傳統化療,但成效不如預期,所幸有商業保險支持,在醫師建議下,術前增加自費使用免疫藥物,手術時腫瘤明顯縮小至2.2公分,術後持續使用免疫藥物。她強調,如果一開始就使用免疫藥物,手術腫瘤可能縮得更小,抗癌路上也少些折磨。另一方面,她也期待健保盡快給付免疫治療用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別讓年輕病友因為經濟因素而錯失國際標準治療的機會。

總統賴清德打造健康台灣新願景,曾提及,首要目標是降低癌症死亡率,乳癌便是重點項目之一。對此,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守棟理事長說道,相較於歐美乳癌死亡率自30多年前出現下降趨勢,台灣乳癌死亡率卻未明顯下降,可能原因之一與藥物有關,國內乳癌手術前後的輔助治療用藥,健保給付仍未跟上歐美醫學會的治療建議。因此,若要降低乳癌死亡率,除了篩檢發現早期乳癌,提供可能合適的治療選項、健保給付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都是關鍵之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教授劉良智則認為,三陰性乳癌手術後1-3年是復發高峰期,為了預防復發,早期三陰性乳癌病友過去僅有化療可用,治療面臨瓶頸。特別是腫瘤介於1-2公分且合併淋巴轉移、或是腫瘤大於2公分的「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復發風險高,亟需更有效的治療選擇。術後輔助治療的作用是盡可能消除手術後仍殘存的癌細胞,維持疾病不惡化、預防復發,提升整體存活期。最新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早期高風險三陰性乳癌,術前併用免疫治療搭配化療,術後持續用免疫藥物鞏固治療,預防疾病復發,追求更多控制病情的可能。

2021年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增超過1萬5千名乳癌病友,約8成確診時為早期乳癌,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感謝健保已給付多種荷爾蒙受體陽性與HER2受體陽性的乳癌用藥,幫助許多癌友的疾病獲得控制,達到乳癌十年不復發的目標遺憾的是對於早期三陰性乳癌的病友而言,目前僅有化療納入健保給付,期待能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幫助這群癌友爭取更多可能延續生命的機會,實踐自己家庭與工作等人生計畫的目標。

(熱門點閱:學界連署搶救台師大工教系 明年轉型招收公費生專班



最新消費新聞
人氣消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