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約有70萬心臟衰竭患者!心臟衰竭常見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

洪太太今年65歲,雖然有高血壓和糖尿病,但身體還算硬朗。最近幾天總覺得晚上睡不好,半夜睡到一半會覺得很喘,醒過來咳嗽,一開始以為只是一般的感冒,但慢慢的連躺著睡覺也變得不舒服需要坐著才能入眠,同時出現體重增加和下肢水腫的情況,到醫院檢查之後才發現是心臟衰竭!


台灣約有70萬心臟衰竭患者!心臟衰竭常見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

什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的主要功能是像幫浦一樣,將身體的血液打出,再透過血管輸送給全身器官氧氣和營養。當心臟收縮功能出問題時,便無法打出足夠的血量供給全身,而沒有及時打出的血液也可能進一步往上游鬱積,進而造成肺部積水。臨床上我們以左心室射出率來評估心臟收縮功能,一般人正常值是大於60%,但當左心室射出率小於40%便會被視為左心室低收縮分率心臟衰竭。

此外,心臟在收縮之後也需要透過舒張讓心房儲存的血液流入心室,讓填充後的心室有足夠的血液打出去。因此即使心臟收縮功能正常,假如舒張嚴重異常也會引起舒張性心臟衰竭。不管是收縮型或舒張型的心臟衰竭都會讓水分留滯在體內,此時心臟會試著彌補衰竭造成的功能不足,漸漸讓心臟擴大而惡化。

心臟衰竭疾病統計資料

根據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的統計,心衰竭的盛行率約介於1到3%之間,因此台灣約有70萬名患者,但衛福部2020年資料顯示,心衰竭患者實際就醫用藥僅有24萬人,換言之可能還有潛在46萬人未被確診,而在台灣,心臟疾病高居2020年國人10大死因第二位,僅次於癌症,且心臟衰竭1年內死亡率約20-30%,5年內死亡率更高達45-60%。

心臟衰竭的常見症狀

1.呼吸困難:初期階段可能要活動時才比較明顯,但隨著疾病惡化有可能靜止休息時也會有症狀。

2.端坐呼吸:心衰竭的典型症狀,患者會無法好好躺下休息,需要坐起來不適才能比較緩解。這是因為躺著會使下肢回流到心臟及肺的血液量增加,而加重病患呼吸困難的情況。

3.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原因同上,因此病人可能會在睡夢中因呼吸困難而醒來。

4.下肢水腫:通常為兩側,且是按下去不會立刻彈起的凹痕性水腫。

5.疲勞、活動能力下降:身體活動受到限制,嚴重的話連日常活動 (如爬樓梯、掃地)也會不舒服。

心臟衰竭如何診斷?

除了臨床上會表現典型的症狀,胸部X光可評估是否有肺水腫或心臟擴大的情況,心臟超音波可幫助我們檢視心臟結構和收縮舒張功能。抽血檢查也可檢驗心衰解的指數以協助診斷。


台灣約有70萬心臟衰竭患者!心臟衰竭常見症狀、診斷、治療一次看

依據心臟衰竭背後產生的原因,必要時會需要接受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需要做心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瓣膜性或先天性心臟病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經導管瓣膜手術;心律不整視情況可考慮電燒或節律器置放。若上述治療效果有限,末期病人可能需要評估心臟移植或心室輔助器。

心臟衰竭如何治療?

1.藥物治療

(1)利尿劑:排出身體鬱積的過多水分以減少心臟的負擔。

(2)硝酸甘油:可放鬆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擴張,進而降低心臟的前負荷和後負荷,可在急性期使用以緩解症狀。

(3)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斷劑:本身是一種降血壓藥,可透過血管放鬆以及血容量減少,從而降低心臟的負荷,並減緩心臟因為衰竭而產生的結構上的重塑。

(4)乙型阻斷劑:透過降低心跳速率進而減少心臟的負擔。

(5)礦物皮質素受體拮抗劑:本身有利尿和降血壓的作用。

(6)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為最新型的心衰竭藥物。本身為血糖藥,亦有排鈉、利尿的作用,雖然在改善心臟衰竭的機轉上尚未有定論,但大型研究發現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可以顯著改善心衰竭的預後。

2.介入治療:依據心臟衰竭背後產生的原因,必要時會需要接受侵入性的檢查或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需要做心導管或外科繞道手術;瓣膜性或先天性心臟病可能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或經導管瓣膜手術;心律不整視情況可考慮電燒或節律器置放。若上述治療效果有限,末期病人可能需要評估心臟移植或心室輔助器。

生活起居照護

1.限制水分攝取:過多的水分會對心臟造成負擔,應該按照醫師建議控制在每天約1800cc以內。

2.限制鹽分攝取:鹽分會造成體內水分滯留,因此應避免食用高鹽食物,每日攝取量應控制在5g以下。

3.監測體重:量體重是監測身體水分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如果體重在短期內有明顯上升且出現心衰竭症狀,便有可能是急性的心臟衰竭,應盡速回診和醫師討論。

4.控制三高:把血壓、血糖和血脂控制在目標範圍,有助於心臟衰竭的控制。

5.戒菸和避免二手菸:抽菸會導致血管收縮,長期暴露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進而惡化心臟功能。

6.保持運動計畫 (漸進式運動):適度運動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但應和醫師討論並循序漸進。

7.規則服藥和門診追蹤:收縮型心臟衰竭的病人需要吃很多藥,要維持很好的服藥依從性並不容易,且調藥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血壓過低、心跳過慢等現象,因此需要長期穩定的在門診追蹤。



【延伸閱讀】



缺鎂害疲勞、偏頭痛、肥胖、睡眠障礙!李婉萍營養師:必吃5大含鎂食物



更年期更易掉髮、長白髮?吳宛容中醫師:掉髮4大類型,針灸、養髮雞湯改善



三叉神經痛要人命!李政憲醫師:必知5大成因,新型療法免開刀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8/9440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