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內捲 汽車經銷商虧損跑路頻傳

中國汽車市場內捲愈演愈烈,甚至連保時捷、賓士等豪車也陷入滯銷,汽車經銷商經不起庫存壓力,被迫降價認賠殺出,導致虧損跑路頻傳。另一方面,強勢崛起的新能源車廠普遍改採直營,也嚴重擠壓經銷商生存空間。

綜合陸媒證券時報、財聯社報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今年5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8.2%,上升2.8個百分點,位於警戒線以上,經銷商庫存壓力較大。業界人士透露,部分經銷商的庫存深度甚至高達3個月,為車廠承擔著資金壓力與風險。

「現在市場太難了,豪華品牌也挺不住了,甚至都開始5折促銷,我們的日子更難上加難。」近日,一名四川成都的汽車經銷商吐槽說,賣車不賺錢,甚至浮虧,但若退網(關門退出銷售網路)損失更大,「現在是虧也虧不起、退也退不掉,痛苦啊」。

報導指出,今年以來,中國汽車業內捲不僅沒有緩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處在產業鏈末端的汽車經銷商,特別是以銷售傳統燃油車為主的經銷商,普遍承受著銷售點分布過密、脫離實際的銷售政策、不合理的壓庫和搭售要求、盈利能力大幅降低和廠商關係緊張的壓力,在崩潰的邊緣遊走。

不久前,一直以抗風險能力強著稱的豪華品牌也遭遇了經銷商逼宮。

進入中國20多年,保時捷(Porsche)作為富裕階層身分的象徵,向來都是高溢價、不愁賣的代表,但到今年也賣不動了,虧本賣車成了保時捷必須要正視的殘酷事實。部分保時捷經銷商發起抗議和抵制,以停止進車為「武器」,要求保時捷總部給新車銷售虧損予以補貼,同時更換相關高管。

此外,賓士(Mercedes Benz)的純電動車EQ系列,也讓經銷商陷入嚴重虧損。像EQE這款人民幣47.8萬元(約新台幣230萬元)起跳的純電動車,實際售價已降到5至6折,這在賓士也是前所未見。EQE在中國上市以來,市場表現持續低迷,銷量幾乎一直徘徊在3位數。經銷商大幅降價苦不堪言,車廠和經銷商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近期,中國還傳出寶馬(BMW)、奧迪(Audi)部分車型價格大跳水,跌幅超過50%。

汽車大降價背後是難以為繼的經銷商和受傷的消費者。5月9日,多名車主在社交平台控訴,位於河南鶴壁的一家4S店突然關門,他們繳納的保證金無法退還,涉及1000名車主。

經銷商退網難,「跑路」已成社會問題。汽車經銷商投資人黃毅(化名)指出,正常經營的情況下,門市每年徘徊在虧與不虧之間,即使虧損也僅有一兩百萬元,但退網虧損可能高達上千萬元。除了上述費用,經銷商還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一家店有幾十上百名員工,按人均年薪10萬元計算,賠償款就達到每人十數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種種累加形成巨額款項,經銷商承受不起,最後只能選擇一跑了之。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調查報告,2023年完成年度銷量目標的經銷商僅占27.3%,經銷商虧損比例高達43.5%。以龍頭的中升集團為例,2023年獲利下降24.70%;永達汽車、美東汽車、新豐泰集團、百得利控股獲利更大減逾60%。

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車品牌普遍採用的直營模式,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的經銷商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加上「價格戰」對汽車經銷行業產生的影響,經銷商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資金和營運壓力隨之增大,導致經營壓力及風險增加。車廠一股腦跟著降價、壓庫存,導致不少4S店虧錢賣車。

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長劉英姿昨天在中國汽車流通行業大會表示,今年以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保持了增長的勢頭。但以價格為主要手段的市場競爭還在延續,行業過度內捲狀態仍在加劇,廣大汽車經銷商在汽車價格倒掛、品牌銷量下滑等多種因素影響下,企業經營面臨巨大的壓力,焦慮情緒持續蔓延。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