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調:美欲復興電子產品供應鏈 全球將分成3市場

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日前公告,豁免電腦、智慧手機和晶片的關稅。研調機構DIGITIMES副總經理黃逸平表示,美國意欲復興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台灣和亞洲國家未來仍恐將面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高關稅。

黃逸平說,未來全球市場將區分為「美國市場」、「中國市場」及非美非中的「其他市場」3大區塊,廠商應3個供應鏈體系同步運作,方能因應美國關稅壁壘及美中關稅戰下的世界新格局。

美國聯邦政府免除電子產品及半導體的關稅,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只是暫時的緩和,這些產品未來都將歸於廣義的半導體關稅課稅範疇,以確保相關產業回流,這些關稅可能會在1、2個月內到來。他說,這些東西需要在美國製造,不能依賴東南亞來為美國做所有產品。

美國總統川普也發文指出,即將在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全面檢視半導體及整個電子供應鏈,必須在美國境內生產產品,並且不會被其他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敵對貿易國所挾持。

黃逸平表示,美國意欲復興的不再如先前僅聚焦在半導體,而是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包括下游電子產品及半導體和面板等關鍵零組件,目標國家不僅是中國,還包括東南亞國家,甚至是台、日、韓。

黃逸平說,台灣及亞洲國家可能要有心理準備,半導體和電子產品未來仍將迎來高關稅稅率,美國將透過高關稅及與各國貿易談判,把半導體跟電子產品供應鏈轉移到美國。

黃逸平預期,在美國施壓各國及美中關稅戰的情境下,供應鏈轉移將沿著「移出中國」、「移入美國」及「中國自產」3主軸發展。

「移出中國」部分,他指出,其他亞洲國家的關稅比中國低,越早轉移出中國受害越輕,但新評估與設置生產據點絕對緩不濟急,業者勢必就既有非中國生產基地進行轉移,不論是台灣、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或印度,未來隨各國關稅底定後,再擇低關稅地擴大投資。

「移入美國」部分,黃逸平說,廠商勢必得擴大且加速在美、墨的生產布局,短期重點是在美國設置生產據點、或是拉貨至墨西哥廠投產,且讓投產產品符合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免稅規範。

「中國自產」部分,黃逸平表示,不論是美國政府的高額關稅與科技管制,以及中國政府的自給目標,都勢必走向「中國市場、中國自產」,因此欲經營中國市場,就必須在地生產且採購在地零組件。

黃逸平說,對中國政府來說,半導體是被「卡脖子」的關鍵所在,勢必得加速強化半導體全產業鏈研發,取得人工智慧(AI)晶片、高頻寬記憶體(HBM)、電動車及自駕車晶片、28奈米與7奈米關鍵製程設備與材料突破。

黃逸平表示,未來的全球市場將區分為「美國市場」、「中國市場」及非美非中的「其他市場」3大區塊,美國市場以美、墨及低關稅國家生產為主,且必須盡量「去中化」。

中國市場以中國自產為主,且必須盡量「去美化」,而「其他市場」則以非美國的低成本生產國為主,且包含繼續利用中國的供應鏈,3個供應鏈體系同步運作,方能因應美國關稅壁壘以及美中關稅戰下的世界新格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財經新聞
人氣財經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