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麻痛、味覺異常」小徵兆竟出大事! 男抽搐倒地才知腦惡性腫瘤


「短暫麻痛、味覺異常」小徵兆竟出大事! 男抽搐倒地才知腦惡性腫瘤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短暫麻痛與味覺異常,小心大事不好了!一名45歲的男子,一個多月前開始,斷斷續續出現左上肢的麻痛感,還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但每一次只持續10多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除此之外無其他異常,沒想到三個月後竟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急診,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醫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


奇美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朱庭瑩表示,男子期間曾經就醫,當下懷疑是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除了開立抗癲癇藥物之外,也安排進一步的腦波檢查,沒想到男子卻未回診及檢查,等到再度被送醫時,狀況已經惡化,緊急進行腦腫瘤切除及放射治療。


癲癇不只會抽搐!短暫發呆、語塞也可能是大腦求救訊號。朱庭瑩指出,許多人以為癲癇只有像電視演的倒地抽搐、口吐白沫這一種表現,但其實癲癇的症狀多元,許多病人的發作可能只是一瞬間的發呆、語塞、感覺異常,或反覆做出無意識的動作,反而容易被忽略,甚至誤判為情緒、心理或老年失智等問題。


朱庭瑩說,實際上,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全身性抽搐只是其中一種型態,不同腦區的異常放電,就會有相對應的症狀。像是突然眼神呆滯、無法言語、感覺異常、聞到怪味道,甚至只是短暫失去意識,也可能是癲癇的表現。而造成癲癇的「疾病」非常多,從先天性發展異常到後天腦部損傷或疾病皆可能引發,成人常見原因包括:腦中風、腦部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感染及神經退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晚期),但其實約有50至70%的癲癇原因不明。


根據統計,癲癇在全球的盛行率大約為0.5至1%,台灣則約有10至20萬的民眾罹患癲癇,且任何年齡層皆可能發病。


朱庭瑩提醒,許多病人首次發作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導致延誤治療。尤其是非抽搐型發作,有些人只是出現幾秒鐘的空白、行為怪異,甚至反覆做出咀嚼、撫摸衣物等動作,身邊的人很難聯想到是癲癇,癲癇的診斷需透過腦波檢查(EEG)與腦部影像(CT或MRI)確認,有些病人則需安排錄影腦波長時間監測。診斷不單只靠一次抽搐或病人陳述,而是透過臨床判斷與檢查工具綜合評估。


朱庭瑩強調,一旦確診癲癇,正確的藥物治療與穩定服藥至關重要,多數病人經長期規律用藥後,能有效控制發作,回歸正常生活。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若擅自停藥或漏藥,不但可能讓病情惡化,還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者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甚至有生命危險,這類病人發作時間長、反覆無法恢復,對腦部是極大傷害,嚴重時需使用靜脈注射抗癲癇藥物或插管保命,且持續發作時間過久,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不可不重視。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好消息!亞東救治15歲女學生今出院 土城2學童也轉普通病房


才喊上路沒有時程表 食藥署正式公告開放「日本全齡牛」進口!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