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

臺灣面臨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及其引發的骨鬆性骨折已成為重大的公共健康議題,骨鬆性骨折不僅增加個人身體與生活負擔,更對整體醫療系統造成壓力。過去研究顯示,使用抗骨鬆藥物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並具備良好的成本效益,然而全球骨鬆治療領域普遍面臨患者持續用藥比例偏低的挑戰,藥物使用的服藥順從性(Medication Possession Ratio, MPR)對於骨折預防效果至關重要。


國衛院研究: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

以臺灣為例,僅三成骨鬆性骨折患者開始使用抗骨鬆藥物,且其中約有六成患者在第二年即停止藥物治療,最後只有不到二成的患者能持續治療達三年。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王貞予助研究員團隊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骨科部傅紹懷醫師、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骨科Olivier Q. Groot醫師合作,分析臺灣健康福利資料中10年間髖部骨折患者的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及再次骨折風險。這是第一個用真實世界資料搭配嚴謹研究設計分析,證實增加長效型抗骨鬆藥物的使用不但能改善服藥順從性,還能有效降低臨床骨折風險。本研究結果已於2025年1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Mayo Clinic Proceeding》。

過去團隊研究發表中斷單株抗體類抗骨鬆藥物denosumab的治療會導致脊椎骨折風險顯著上升,引起國際對於中斷使用骨鬆藥物導致增高骨折風險議題的重視。研究團隊此次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間,33萬餘名髖部骨折患者在不同抗骨鬆藥物使用情形下的再次骨折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長效型針劑抗骨鬆藥物的使用比例從2%增至62%;高服藥順從性的患者比例從33%上升至69%;再次骨折風險下降了15%,證實長效針劑的使用改善了服藥順從性並降低骨折風險。

造成患者中斷骨鬆治療的因素很多,例如骨鬆治療效果的反應較不明顯且需時較長,使患者覺得治療沒有幫助而自行中斷,或因經濟交通或家庭支持不佳等因素而停止回診。也有因需要進行牙科手術、或因急性大規模流行病所導致的醫療交通服務癱瘓,被迫中斷藥物,導致治療效益不佳甚至暴露在骨折機率增高的風險當中。

高齡研究中心許志成執行長表示:「骨質疏鬆是一種終生的慢性疾病,就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需要終生治療,開始用藥後如隨意停藥,可能會導致快速的骨質流失而增加骨折風險,因此專業醫護團隊的把關與良好的醫病合作至關重要。」骨鬆治療是一輩子的事,開始與停止治療都極需要專業醫護考量與陪伴協助,落實骨折聯合照顧(fracture liaison services)即是重要因應策略之一。


國衛院研究:提升抗骨鬆長效針劑使用率,有效降低再次骨鬆性骨折風險

臺灣面臨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及其引發的骨鬆性骨折已成為重大的公共健康議題,骨鬆性骨折不僅增加個人身體與生活負擔,更對整體醫療系統造成壓力。

本研究成果突顯長效型抗骨鬆藥物的重要性,為改善骨鬆患者普遍用藥持續性不佳的治療困境,提供了一種有效且可行性高的解決方案,適當的藥物選擇將能顯著改善骨折患者預後。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傅紹懷骨科醫師指出:「長效型抗骨鬆針劑最長可達一年一針的便利性,讓即使低順從性的患者也能『被動式』的獲得長效型藥物穩定良好的治療效果。若將長效型抗骨鬆藥物視為疫苗一般,特別針對高風險族群以公共衛生防治之角度鼓勵推廣使用,可以降低整體社會的骨折風險與疾病醫療照顧負擔。」

長效型抗骨鬆藥物的適當使用時機與政策推廣,將能全面提升整體高齡化社會之骨鬆治療成效,減輕整體社會醫療照顧負擔。然而,雖已有長效型骨鬆針劑做為確保療效的治療選擇,但仍無法完全避免患者停藥的情境,研究團隊針對此議題也規劃了一系列臨床試驗探討,目前初步成果已於2024年底發表於美國醫學會系列期刊《JAMA Network Open》。未來團隊也將持續研究適當的長期骨鬆治療處方與最佳接續治療方案,為高齡社會的骨鬆治療提供最完善的策略。



【延伸閱讀】



流感、一般感冒可自行判斷?周大翔中醫師:外邪依六經辯證,4招防護避免重症



三叉神經痛害臉上刺痛、吹風就疼痛!謝炳賢醫師:三叉神經痛吃4大類食物



喝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導致骨鬆?營養師:6大地雷食物恐搶走鈣質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588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人氣健康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