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公報到大學講堂 韋傑理:台灣從非中國一部分

台灣公報發行人韋傑理在美國的大學講授台灣史逾12年,從400年前的台灣先住民講起,到現在成為國際強權衝突熱點,反駁國際社會對台灣與中國關係的誤解,強調「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台灣有豐富的歷史,擁戰略性地理位置,因此吸引海盜、殖民者及因中國貧困與混亂來到這片原是南島民族居住沃土的人。如今,台灣成為國際熱點,是大國間唯一可能爆發戰爭的地區。」韋傑理的台灣史用這段文字描述台灣。

台灣非中國一部分國務院五角大廈學生都來上課

他在課堂上也會引用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來台等時事,讓學生辯論。他有5名學生成為國務院外交官,現在也有許多學生在五角大廈工作,選擇東亞或台灣史進修,「他們對台灣了解越多,未來在工作、日常中都有幫助」。

韋傑理近期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台灣議題在國際上一直被許多人視為國共內戰遺留的爭議,「這完全忽略台灣觀點」。報章雜誌常以台灣在國共內戰後與中國分裂來描述台灣,這是不正確的,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後來被國共內戰失敗的一方占領。這兩者是非常不同的觀念。

他說,每次看到報章雜誌這些內容,他就會寫信告訴他們,「這是不對的,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有些人會回信說:「我們一直以來就是使用這樣的文字。」

荷蘭籍的韋傑理主修太空工程,1968至1969年任職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參與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阿波羅11號計畫」。之後,荷蘭政府派他到荷蘭駐美大使館負責科技交流。駐華府期間,韋傑理認識在海外推動台灣民主化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

台灣公報記錄台灣民主副國務卿康貝爾也感謝

韋傑理對台灣最為人熟知的貢獻,無非是與台籍妻子陳美津共同出版長達35年的「台灣公報」(Taiwan Communique)。這份1980年發行的英文刊物,從營救美麗島事件受害者開始,至2016年初共發行155期,提升國際社會對台灣民主化運動的關注與支持,也為台灣民主發展史留下珍貴的歷史紀錄。

韋傑理今年5月19日獲得前總統蔡英文頒發的「大綬景星勳章」,以表彰他對台灣民主及台美關係貢獻。蔡英文說,韋傑理與妻子創立台灣公報,藉此讓美國及國際社會注意台灣人權發展,也因此,韋傑理被過去政府列為黑名單之一,「韋傑理是台灣民主轉型最佳見證人」。

韋傑理說,1970至1980年代,國民黨控制所有媒體。台灣公報寄送給美國國會、歐洲議會的議員,以及美國與歐洲主要媒體,呈現與台灣當局完全不同、在其他媒體看不到的訊息,建立一群有興趣認識台灣的國際社群,幫助國際社會了解台灣人自己的故事與身分,與國民黨強加的歷史觀截然不同。

韋傑理回憶,幾年前他曾在華府一場論壇向現任國務院副國務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提問。康貝爾得知韋傑理的身分,回答問題前特地感謝韋傑理過去將台灣公報寄到他的辦公室,讓他獲得無法從別處取得的台灣資訊。

華府台灣議題熱 黨外雜誌數位化年底可望完成

韋傑理在荷蘭政府工作23年後提早退休,回到華府持續筆耕台灣公報,也同時在台灣人公共事務會負責向參議院遊說台灣議題的工作,共11年。期間他開始在華府的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維吉尼亞州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教授台灣史,至今已經有12年。

韋傑理表示,學生常會對他說,學習台灣史後,在報章雜誌讀到台灣相關文章,更知道怎麼思考台灣的議題。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快速變化,台灣議題及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越來越受關注,對台灣史有興趣的學生也越來越多。

「台灣議題現在在華府有多熱?」韋傑理說,過去只有「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與「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會舉辦與台灣有關的研討會,其他智庫都很少。以往可能1個月1次,或甚至1季才1次,現在每週都有,「現在華府對台灣的支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多」。

提到研究台灣的資源,韋傑理和友人於2007年決定將1979至1989年間一本一本收集來的黨外雜誌,捐給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吉爾曼圖書館(Gelman Library)。該圖書館也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合作,正將所有黨外雜誌數位化。

韋傑理高興地說,數位化工程可望年底前完成。未來將更方便讀者查詢,能有更廣泛運用。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