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應對中國衝擊2.0 歐洲反將對方抱更緊

西方為應對眼中廉價商品再次傾銷的「中國衝擊2.0」,美國的作法是加重關稅,而歐洲為在中國商品衝擊與川普可能回鍋之間尋求對沖,無形中卻與北京抱更緊。

華爾街日報指出,有別於華府簡單對大量中國進口品設置更高壁壘的直球對決,歐洲走接納中國投資和技術的曲徑。歐洲官員很大程度上支持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製造商,以及像比亞迪、奇瑞等中國電動車商分別在匈牙利、西班牙投資。

1980年代美國雷根政府面對低廉日本進口車,採取的是談判出口配額以鼓勵日本製造商在美建廠,然而這回卻不打算如法炮製。美方認為不同於日本,中國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舉例而言,白宮正考慮對中國「連網汽車」設限,因為汽車可將客戶資料傳回中國。

儘管近年中國收購現有歐洲企業已大幅減少,然而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則激增。根據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與諮詢機構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的數據,去年綠地投資佔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的78%。

所謂「綠地投資」指外資在東道國境內「白手起家」,新建廠辦、物流樞紐等營運設施從無到有。綠地投資營運全由外資決定,可完全切合需要,只是資金需求較大、回本周期更長;而「棕地投資」即外資藉「收購」或「租用」當地既有設施開展營運,成本及投資風險較低,但運營未必能完全操之在外資之手。

歐盟關稅幅度難阻中國汽車落地生根

拜登政府5月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稅率大幅拉高至102.5%,直接在對方湧進前阻於境外;歐盟6月宣布的加徵關稅稅率則遠低於美國,這雖能削弱中國電動車的成本優勢,但不至於讓中企卻步。

花旗(Citi)估計,以比亞迪為例,即使將關稅成本轉嫁消費者,在歐洲的利潤率仍將高於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國內;一些分析師認為,這等於含蓄鼓勵中國製造商將工廠轉移到歐洲的隱性鼓勵,且已有人開始這樣做。

歐盟這樣的關稅效果將是加速現有的在地化生產趨勢,一如雷根政府1980年代對日本汽車實施進口配額般。顧問公司AlixPartners合夥人伯格鮑姆(Andrew Bergbaum)算出中國在歐洲設立的電動車工廠已有8間,只要使用夠高比例的在地零件,這些歐洲在地製造的中國電動車就不受關稅影響。

屆時這項為保護歐洲工業免受中國過剩產能衝擊的舉措,反過來會造成歐洲產能過剩,對消費者來說因能買到更實惠的汽車是好事,但對歐洲老牌車商而言卻未必是好消息。

對沖「中國衝擊2.0」與「川普2.0」

對於歐、中雙方而言,更緊密合作可防止川普的捲土重來。川普放話對所有外國進口商品全面加徵10%關稅,這無疑告訴歐洲別跟美國心連心,還幫忙中國緩解與歐洲的緊張關係並繼續打入歐洲市場;如此一來,歐、中的工業和技術聯繫會增強,中國汽車品牌雖被美國掃地出門,在歐洲卻會越來越吃重。

皮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吉爾克加德(Jacob Kirkegaard)表示,歐盟作法猶如接受歐中產業複合體存在的現實,並鼓勵越多越好。

榮鼎集團歐中事務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表示,鑒於歐洲車銷美數量是銷往中國的兩倍,「如果歐洲汽車工業繼續與中國深度整合、美國車業徹底與中國脫鉤,很可能到頭來弄成美歐間緊張」。

德國汽車產業專家杜登霍夫爾(Ferdinand Dudenhoeffer)表示,中國生產的純電動汽車很可能從去年的500萬輛增加為今年的700萬輛,反觀歐洲可能從去年150萬輛掉到今年120萬輛,規模優勢將使中國製造商能於包括電池在內的各項電動車技術領先國際競爭對手。

一些分析師表示,允許中國製造商在歐洲發展可以鼓勵更多人轉向電動車並讓歐洲各國建立充電基礎設施,這些都有助於歐洲汽車製造商。歐洲另一附帶紅利是:美國電動車市場可能落後於歐、中,技術較差又更貴。

杜登霍夫爾表示,鑒於川普勝選回鍋機率不低,歐洲應加大接納中國以作為避險,「中國製造商將能幫助我們加速邁向未來...成長最大的地方是亞洲不是美國」。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