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唇顎裂重建惠及越南 患者家屬致謝幾度哽咽
越南男童阮明德因雙側完全唇顎裂,出生時連喝母乳都有困難,在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幫助下多次手術重拾正常生活。他的阿嬤陳氏戰今天回憶孫子出生時差點養不活,幾度說到哽咽。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長庚醫院顱顏中心舉辦「用愛彌補:2025越南顱顏醫療團隊培育計畫」,來自台灣與德國共計12名專家與人員23至28日到越南進行唇顎裂進階示範手術、舉辦醫療講座等活動。
台灣醫療團團長、林口長庚醫院醫師羅綸洲1999年起就經常率隊來越南義診,他觀察,越南的醫療技術隨著經濟發展進步顯著,已從初步基本治療進階至中高級,這次主要示範一些高難度的手術。
他表示,團隊這趟來越南共計做了23例示範手術,包括口鼻(瘺)管治療,這需要很多經驗才能讓技術完美;再來是正顎手術,讓患者有正常的臉型;最後是唇鼻重建,讓患者免於異樣眼光,在社交、工作上更自信。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自1998年起在越南展開顱顏醫療合作計畫,至今已培訓21名越南顱顏種子醫療人員、完成18次義診。羅綸洲說,越南的醫師很有熱忱,團隊目標是希望越南的唇顎裂患者未來都能在當地接受治療。
越南民眾陳氏戰今天代表患者家屬出席活動,她的孫子阮明德今年13歲,自2個半月大時就因唇顎裂開始接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越南籍種子醫師阮氏玉蘭的治療,前後共進行5次手術,這次由羅綸洲親自操刀。
陳氏戰回憶,阮明德一出生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導致進食困難,連喝母乳都要用湯匙餵,大家都很怕會養不活。「那時我真的很擔心,連睡覺都不敢,害怕孫子嘔吐時會窒息。」
陳氏戰致詞後上前擁抱阮氏玉蘭並連連道謝,過程中幾度哽咽。阮氏玉蘭表示,阮明德剛開始接受手術時,當時台灣的醫師還沒來越南示範教學,採用的是舊的修復方法,留下許多疤痕且不夠美觀。
她說,這次由羅綸洲為阮明德進行唇部修復手術,將所有唇部肌肉重組,使各項功能恢復正常,並同時進行鼻子與唇部邊緣的修整,盼能全面改善。一週後就會拆線,希望結果能讓患者與家屬滿意。
阮氏玉蘭指出,台灣醫師的支援對提升越南的醫療技術有極大幫助,尤其是在制定全面的醫療計畫上。越南過去多採用舊的手術方式,疤痕較多且肌肉功能會受損,後續常需進行多次手術。
她表示,這次接受義診的患者都是曾在其他醫院動過手術的唇顎裂患者,因為留下了很多後遺症,這次特別安排接受台灣醫師的治療,台灣醫師的理念是確保每次手術都做到最好,以減少後續手術的次數。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及長庚醫院顱顏中心舉辦「用愛彌補:2025越南顱顏醫療團隊培育計畫」,來自台灣與德國共計12名專家與人員23至28日到越南進行唇顎裂進階示範手術、舉辦醫療講座等活動。
台灣醫療團團長、林口長庚醫院醫師羅綸洲1999年起就經常率隊來越南義診,他觀察,越南的醫療技術隨著經濟發展進步顯著,已從初步基本治療進階至中高級,這次主要示範一些高難度的手術。
他表示,團隊這趟來越南共計做了23例示範手術,包括口鼻(瘺)管治療,這需要很多經驗才能讓技術完美;再來是正顎手術,讓患者有正常的臉型;最後是唇鼻重建,讓患者免於異樣眼光,在社交、工作上更自信。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自1998年起在越南展開顱顏醫療合作計畫,至今已培訓21名越南顱顏種子醫療人員、完成18次義診。羅綸洲說,越南的醫師很有熱忱,團隊目標是希望越南的唇顎裂患者未來都能在當地接受治療。
越南民眾陳氏戰今天代表患者家屬出席活動,她的孫子阮明德今年13歲,自2個半月大時就因唇顎裂開始接受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越南籍種子醫師阮氏玉蘭的治療,前後共進行5次手術,這次由羅綸洲親自操刀。
陳氏戰回憶,阮明德一出生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導致進食困難,連喝母乳都要用湯匙餵,大家都很怕會養不活。「那時我真的很擔心,連睡覺都不敢,害怕孫子嘔吐時會窒息。」
陳氏戰致詞後上前擁抱阮氏玉蘭並連連道謝,過程中幾度哽咽。阮氏玉蘭表示,阮明德剛開始接受手術時,當時台灣的醫師還沒來越南示範教學,採用的是舊的修復方法,留下許多疤痕且不夠美觀。
她說,這次由羅綸洲為阮明德進行唇部修復手術,將所有唇部肌肉重組,使各項功能恢復正常,並同時進行鼻子與唇部邊緣的修整,盼能全面改善。一週後就會拆線,希望結果能讓患者與家屬滿意。
阮氏玉蘭指出,台灣醫師的支援對提升越南的醫療技術有極大幫助,尤其是在制定全面的醫療計畫上。越南過去多採用舊的手術方式,疤痕較多且肌肉功能會受損,後續常需進行多次手術。
她表示,這次接受義診的患者都是曾在其他醫院動過手術的唇顎裂患者,因為留下了很多後遺症,這次特別安排接受台灣醫師的治療,台灣醫師的理念是確保每次手術都做到最好,以減少後續手術的次數。
- 記者:中央社記者陳家倫河內26日專電
- 更多國際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