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吉卜力圖像爭議 漫畫家陳漢玲:創作不能失去靈魂

OpenAI推出將照片轉換為吉卜力風格的圖像生成工具爆紅,宮崎駿昔日一句「AI創作是對生命的侮辱」掀起討論。台灣漫畫家陳漢玲對此表示,新技術便利但難以取代手繪實感,她嘗試過數位工具,但感受強烈失落,「真的沒有靈魂」。

代表作包括「極道甜心」、「潘朵拉的禁忌之吻」的陳漢玲,不到40歲已出道超過20年。她3月底受邀前往德國參加萊比錫書展,舉辦簽名會與漫畫工作坊,在活動空檔接受中央社專訪,分享她對AI創作的觀察與漫畫教學與創作的經驗。

數位便利難敵手繪實感 AI讓她「失憶」一度落淚

面對AI生成圖像在社群平台上流行,現任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漫畫系助理教授的陳漢玲說,雖然數位工具確實能加快圖像產出速度,但對漫畫這類講究構圖節奏、視覺語言的創作形式而言,AI目前仍難以取代專業漫畫家對圖像敘事的掌握。

她進一步分享,在攻讀美術碩士期間的一次課堂討論中,突然意識到自己因長期使用平板繪圖、久未進行手繪,對創作產生了陌生感與疏離感。「我感受不到創作的實感,當下忍不住落淚。」

陳漢玲表示,過去手繪作品時,她總能清楚記得每個畫面,但改用數位工具創作後,完成作品回頭看圖時,時常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任何記憶」,「那一刻讓我感到非常恐懼,好像自己根本沒有參與創作。」

過去在作品「唯妙唯俏☆COS社」中,她曾嘗試以3D軟體SketchUp製作背景,將建模轉為線稿使用,雖節省時間,但畫完整部作品後,她感受到強烈的失落,覺得「真的沒有靈魂」,便決定不再仰賴此類工具。

陳漢玲也觀察到,學生使用AI生成圖像交作業的情況日增,身為老師雖難以逐一驗證,但只要出現與學生平時實力落差懸殊的作品,幾乎一眼就能察覺,「平常畫得不怎麼樣,突然出現一張水準超高的圖,不懷疑也難。」

針對近期AI圖像工具引發的著作權爭議,陳漢玲指出,當前AI圖像技術最受爭議的,是其訓練過程往往未經授權即大量使用創作者作品。她表示,如果能用自己的圖像資料訓練AI,她並不排斥使用這項技術,「但問題是現在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從煎蛋少女到職業漫畫家 她見證台漫資源從零起步

從小在「美少女戰士」與「幽遊白書」等動畫陪伴下長大,陳漢玲國中便開始用沾水筆練習畫漫畫,購買漫畫家「游素蘭工具組」練習各種漫畫技法。她笑說,當年立志成為國中生漫畫家,卻被母親叫去早餐店幫忙,「一天要煎60顆蛋,心裡覺得好想死,我只是想畫漫畫啊!」

陳漢玲真正開始投稿是在高中時期,短篇作品獲得東立與青文新人賞肯定。大學時曾擔任漫畫家助理,負責打草稿與畫背景人物,逐步累積實戰經驗。出道初期從企劃插畫與短篇開始,逐漸踏入連載與單行本出版,一步一步成為穩定產出、不拖稿的職業漫畫家。

很早便以漫畫為職業的陳漢玲,親身見證台灣漫畫創作資源的變遷。「以前要買日本進口的網點紙很困難,幾乎只能靠動漫專賣店補貨。」

她回憶,年輕時常到西門町的Animate門市尋找素材,從一小櫃網點專區看著它慢慢擴展成整面牆的展示櫃,卻也親眼見證它在數位化浪潮中悄悄被撤下,「真的覺得好唏噓。」

近年台灣漫畫界逐漸走向IP開發,近期她也與言情小說名家典心展開跨域合作,改編其小說為漫畫,並以此作為論文題目,探索漫畫在角色敘事與視覺轉譯上的可能性。

儘管AI與數位工具不斷演進,如今身兼教師與創作者的陳漢玲仍堅持初心。她告訴中央社,喜歡畫漫畫的孩子,終究還是會用雙手在紙上塗鴉、構築自己的世界。「我還是喜歡畫畫,喜歡畫自己有感覺、有愛的東西。因為沒有愛的創作,很難持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