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廠建設速度「台灣第一」 外國高層分析「在美建廠成本是台灣2倍」

晶圓廠建設速度「台灣第一」 外國高層分析「在美建廠成本是台灣2倍」
(圖/報系資料照)

[周刊王CTWANT] 隨著晶片需求增加,許多國家都開始積極興建半導體晶圓廠。但在其中,台灣不管是在建設速度或是建設成本上,都是位居世界第一,而甚至有外國高層分析,在美國建設晶圓廠的成本,是台灣的2倍之多。

根據《Tom's Hardware》報導指出,德國半導體廠及無塵室技術領導商Exyte執行副總布拉希茨(Herbert Blaschitz)表示,在台灣,建造一座晶片廠大約需要19個月完成,施工可全天24小時持續運作。後續則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在當地建廠則需23個月。

相比之下,美國當地建廠工期達到38個月,而歐洲則需34個月,主要原因在於台灣擁有簡化的許可流程和全天候的施工,而美國與歐洲許可證審批流程冗長,且無法進行全天候施工。

在建設成本上,台灣也是位居世界冠軍,即便設備成本相近,但在美國建廠的成本約是台灣建廠成本的2倍之多,其中最明顯的差距就是勞力成本的不同。除此之外,台灣的建設經驗豐富,勞工需要的詳細設計圖較少,這也是台灣建廠速度極快的主要影響關鍵。

布拉希茨認為,為了要與台灣相抗衡的話,美國與歐洲政府必須簡化許可程序、優化建築技術,並採用先進的規劃工具。布拉希茨建議採用「虛擬調試」(virtual commissioning),在實際施工開始之前先建立工廠的數位模型。這可以使潛在問題及早被識別,從而降低成本和環境影響,同時提高速度和效率。

布拉希茨也提到,一座先進晶圓廠,,例如由 Intel、Samsung Foundry或台積電運營的工廠,其所需投資超過200億美元,其中僅結構本身就分配了40至60億美元。建造過程則高達3,000至4,000萬工時,使用83,000噸鋼材、5,600英里電線以及785,000 立方碼混凝土。

一座工廠可能包含一個40,000平方公尺的無塵室,配備2,000台用於光刻、沉積、蝕刻、清洗及其他操作的生產工具。每一台工具大約需要50個獨立的公用及流程連接。

延伸閱讀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人氣國際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