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外匯存底5780億美元 3因素助攻衝史上次高
外匯存底餘額攀上歷史次高!央行公布3月底外匯存底統計,金額達5,780.22億美元,較2月底增加4.38億美元,寫下歷史次高紀錄,主因包括外匯存底投資收益、非美貨幣兌美元升值,以及外資大舉匯出下央行進場穩匯。
根據央行統計,3月美元指數下跌3.16%,歐元與英鎊分別升值3.51%與2.37%,加幣與日圓也分別升值0.28%與0.2%,對外匯存底形成正面支撐。不過,受到國際情勢干擾,新台幣單月貶值1.19%,匯率從3月初的32.8元走貶至月底摜破33元整數關卡,月線連二黑。
央行表示,3月外匯存底的變動有3個主要原因,第1是投資運用收益入帳;第2是主要貨幣如歐元、英鎊等對美元升值,折算後提升外匯存底金額;第3則是央行為維持外匯市場秩序進場調節,形成部分減項。
3月外資大舉匯出,也對匯市形成壓力。央行指出,外資除本金淨匯出外,也在領取企業股利後進行匯出,加上資本利得轉出,單月淨匯出高達130億美元。從央行數據來看,外資持有台灣股票、債券與新台幣存款的總額,從2月底的8,213億美元大減至3月底的7,089億美元,約當外匯存底比重由142%降至123%,單月下滑1,124億美元。
至於外界關注匯市後續走向,央行提到,從2023年10月以來,市場預期川普有望重返白宮,帶動美國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上升,導致全球金融市場變化加劇。近期川普再度提出對等關稅,令熱錢加速撤出新興市場,不過新台幣匯率貶幅相較其他亞洲貨幣仍屬中段,顯示央行調節成效顯著。
針對市場波動,央行已啟動4大匯率穩定機制,分別是1、透過大額結匯即時通報系統,即時掌握資金動態;2、於市場失衡時進場調節,穩定匯率;3、備妥充足外幣流動性;4、提供新台幣與外幣資金支持。央行重申,台灣長期貿易順差、外匯存底充沛、金融體質穩健,有能力因應短期震盪與外部衝擊。
原文出處
延伸閱讀
- 記者:卡優新聞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