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地震給我們的省思 台中「張老師」呼籲重視情緒變化

0403地震給我們的省思 台中「張老師」呼籲重視情緒變化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420 16:09:50)在2024年4月3日那一天,一場強震在台灣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擔憂,特別是在花蓮地區,其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這個悲痛的消息令整個社會震驚,也讓無數人心中充滿了哀傷。面對如此突如其來的悲劇,許多人可能會感到無助和絕望。然而,在悲痛和失去之中,正視自己和家人的情緒是極其重要的第一步。認識到哀傷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每個人應該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感,而不是壓抑或忽略它們。哀傷可以表現為悲傷、憤怒、罪惡感或許多其他情感的混合體。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我們必須接受並經歷它們,以便開始癒合的過程。

失去親人,彷彿生與死的永久分離,悲痛的重擔無疑需要時間去緩解。應該哀悼多久呢?對於失去摯愛,每個人的哀悼時間表都是獨特的。你需要放心地讓自己去感受這些情緒,以自己的節奏慢慢恢復過來。學界提出哀傷失落的歷程。一般認為,人在經歷哀傷、失落時,會經歷五個階段,最終能夠逐漸回到日常生活中。這五個階段分別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

第一個階段是「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處於震驚狀態當中,拒絕接納所發生的事,不願相信事情真的會發生了,不想去看、去聽、去接觸。第二個階段是「憤怒」(Anger):將內心的難受丟到外頭,想要找個代罪羔羊為整件事情負責,歸咎於他人或社會,但也可能歸罪於自己。第三個階段是「討價還價」(Bargaining):搖擺於接納事實與拒絕事實之間,想要修改事實,降低事實對自身的衝擊。第四個階段是「沮喪」(Depression):發現事實無法改變,但心理上還無法接受,陷入無助、無奈,同時準備開始面對。第五個階段是「接受」(Acceptance):接受失落為人生的一部份,體悟人生無常,並不需要一直把自己困在悲傷。走出「沮喪」,學會放下、重建生活,準備開啟一段新的人生旅程。並從中得到成長與學習,找到失落的正面意義。

哀傷是屬於個人的經歷。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哀傷的方式,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中以自己放鬆的方式讓這些情緒自由表達,也不要否定它的存在。有時候,哀傷只是需要一點時間來透透氣,它不意味著要毀滅你的生活。最後,記住,哀傷和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自己有耐心,讓自己經歷這個過程,並尋找在這段路上可以給予幫助的資源和人們。例如撥打「張老師」1980-依舊幫您輔導專線,「張老師」會在電話線上傾聽您的感受,陪伴您度過困難的時刻。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