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白恐記憶日宣示大會活動 多元形式擴展社會參與 銘記歷史 以反省實踐對抗遺忘

(19)日為行政院核定後首次的「白色恐怖記憶日」,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等民間團體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共同舉辦「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宣示大會暨人權市集」紀念活動,行政院長陳建仁、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文化部長史哲、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處長賴俊兆、政治受難者前輩張則周、陳欽生、蔡寬裕等,以及來自捷克的歐洲媒體訪問團出席活動,小提琴家林暉鈞、鋼琴家顏琬蕙、金曲獎歌手桑布伊現場表演,並播映導演陳麗貴《519》、導演李惠仁《如果你問起》,以此致敬並傳承記憶。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在今年3月11日發起連署,倡議設立白色恐怖記憶日,並引用陳列《殘骸書》的概念設計活動視覺,象徵在黨國壓迫下的倖存者,餘生宛如殘骸存在。在總統蔡英文與行政院長陳建仁積極處理下,在4月18日宣布訂5月19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並在今天迎來首次的白色恐怖記憶日。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表示,遲來的正義早已不是正義,但是現在的政府仍願意積極面對轉型正義,後續還有許多任務要去做,才能彌補受害者、推動和解,才對得起那些在白色恐怖下犧牲且飽受折磨的生命;只有記憶過去,我們才能反省臺灣在威權的時代裡國家暴力的本質,才能攜手共進,深化民主。

行政院長陳建仁指出,現在社會的自由民主開放是歷經無數前輩犧牲開創而來,沒有過去的記憶就沒有充滿光明跟希望的未來,期待未來在新總統的領導下持續推動轉型正義,並藉由不義遺址標示讓社會大眾在生活中接觸歷史。

政治受難者張則周前輩表示,唯有記憶過去才能避免未來悲劇再次發生,我們必須深化臺灣的人權、自由、民主,並且具備終極關懷的信念與實踐力,期待10年後的臺灣能成為一個崇尚人權、自由、民主、平等、公義、多元、環保及和平的一個永續發展的國家。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前輩則希望政府必須讓社會大眾理解白色恐怖記憶日設立的背後意義,避免憾事重演。政治受難者蔡寬裕前輩表示,白色恐怖記憶日是轉型正義工程的一環,轉型正義目前雖然已有法律依據,但並沒有完全落實,特別是人權教育、歷史教育還要加強,希望眾人共同努力完成這個任務。

「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籌備會召集人王美琇表示,超過520位的共同發起人連署促成這個重要的紀念日,這份連署書本身就具備非常重要的政治重量及社會正當性,也是促成整件事情最關鍵的因素。未來希望重建歷史記憶的運動能發展成蔚為風潮的文化運動,讓記憶在地化,成為臺灣人民共同的集體記憶與民主地基。青年代表張瑀婕也表示,將肩負記憶傳承的工作,讓歷史能繼續被傳遞下去。

活動尾聲由金曲獎歌手桑布伊改編卑南古調的〈路dalan〉,帶給現場眾人凝聚同心的力量,並在眾人手中持握的燭燈下,傳遞心火,讓記憶的種子成為社會前進的動力。希望臺灣社會透過反省歷史來避免重蹈覆轍,並且積極向前,打造一個深化民主、實踐人權的美好社會。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