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固爾獎得主新作「他人之地」 直面殖民陰影下身份

「只要我們活在被殖民的國家裡,我們就不能說自己是自由人。」以小說「溫柔之歌」備受矚目的作家司利馬尼,新作「他人之地」書寫籠罩殖民陰影下小人物的歸屬與自由。

蕾拉.司利馬尼(Leila Slimani)1981年出生摩洛哥首都拉巴特,17歲赴法國巴黎求學,從巴黎政治學院、ESCP歐洲高等商學院畢業後,於雜誌擔任記者,負責北非領域。

木馬文化書訊分享,司利馬尼在2011年兒子出生後,於報導阿拉伯之春期間被逮捕,隨後便辭去工作,專職寫作並投入小說創作,知名作品包含「食人魔的花園」、「溫柔之歌」,其中後者以紐約真實社會案件為背景所寫成,一出版即引起巨大迴響,不僅在法國締造驚人銷售佳績,更贏得法國龔固爾文學大獎。

木馬文化指出,司利馬尼的小說帶有冷暴的性質,她關注邊緣,被文化排除在外的人們,或許也源自她的自身經驗。她來到法國之際,時值伊斯蘭恐怖主義興起,她既感受到被同樣背景的伊斯蘭信徒所背叛,同時,西方的種族主義者也批判她的身分。

關於身分的難解與認同問題,司利馬尼試圖從書寫中解放自己,也為迷途的讀者覓得一處出口,在新作「他人之地」同樣能看見作者的思索。

「他人之地」描述故事描述1944年,出身法國的瑪蒂德,在戰時愛上了來自摩洛哥的士兵阿敏,決定與他共赴摩洛哥展開婚姻生活。鄉間的愜意起先吸引著她,然而,她日子的秩序卻一點一滴開始位移:丈夫的疏離、養育孩子的重擔、農場的貧瘠、女性在「他人之地」得暗守的規則與順服。

木馬文化表示,在司利馬尼的小說裡,幾乎沒有人是「自由人」,連身在家鄉摩洛哥的阿敏,也因殖民陰影始終找尋不到真正的歸屬。司利馬尼借鏡家族經驗,並大膽割捨殖民土地上小人物甘美的一面,直面殘酷、晦暗的現實,刻畫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龐大的體制所消磨。

儘管如實呈現殖民地的暗影,木馬文化認為,司利馬尼也不甘人只能成為「時代所必然犧牲的產物」。因此她寫下他們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始終在自由的邊界探詢,儘管命運是一次又一次地挫敗,仍竭力開闢出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