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的能手」原住民文化資產特展 屏菸展出

「藝的能手-屏東縣原住民文化資產特展」展出7名原住民文資技術保存者技藝與生命故事,今天在屏菸1936文化基地舉辦開展茶會。

屏東縣秘書長邱黃肇崇致詞,感謝原民會與立法院支持,挹注資源在屏東縣原住民文化軟、硬體建設;屏東縣相當投入文化資產保存,目前是全台原住民文化無形文化資產登錄項目最多的縣市,共計登錄26項、41名個人保存者、12個團體;除了保存之外,希望藉由像屏菸這樣的平台,做更好的發展與宣傳。

原民會主委曾智勇表示,感謝文資保存者緊緊抓住文化,讓原住民族不致失根。屏東三地門、霧台、瑪家鄉是全台灣文化底蘊最深的地方,沒有文資保存都就沒有原住民文化;原民會補助屏東原民館經費,推廣原住民族文化保存工作,希望以屏菸1936作文化基地,提升屏東在地原住民族文化典藏、研究與展示價值。

52歲排灣族陶壺技術保存者雷斌(Masegeseg Zingerur)現場感性發言,感謝父親指導,才能以相對年輕的文資技術保存者身分,分享對文化的執著與保存;起初跟著父親研究時父子關係不好,父親專攻琉璃珠製作、也作田調,從1982年起開始古陶壺研究,質疑連族語都不會說的自己無法透徹傳統文化底蘊。

雷斌說,為克服文化基礎不足,從上山採集黏土、篩取、糅土…到燒成、染色、定色等製作細節,花了20幾年作研究,如今也希望文化推廣與傳承是仔細的,將紮實的把陶藝技術,傳承給憂心傳統技藝保存的兒子。

原民會新聞稿指出,包含雷斌在內,這次特展共展示7名屏東縣原住民族傳統工藝技術保存者的生命故事,分別為琉璃珠qata技術保存者雷賜(Umas Zingerur)及江雅蕾(Ankil Kaumakan),琉璃珠為排灣族階層化社會象徵,穿戴琉璃珠服飾能彰顯貴族家族及表示個人階級地位。

魯凱族石板屋技術保存者顏柱有(Cemelresai Galange)、禹招補(Lagai Lagiliwngane)、邱金士(Auvinni Kadreseng)及杜冬振(Kuale Taugadhu)。石板屋建築材料為當地出產的黑灰板岩及頁岩,屋頂鋪設方式仿照百步蛇身上鱗片,建造石板屋需多項專業性技術工法及程序,也展現魯凱族生活文化、藝術特色、社會制度和價值觀。

「藝的能手-屏東縣原住民文化資產特展」以「全心思考並擁有靈巧的雙手,成就完整之人」為命題,6月4日至10月27日在屏菸1936文化基地16號倉庫3樓的屏東原民館展出。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