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大潮州地下水補注湖啟動引水 減緩地層下陷

民國111年雨量少,致屏東去年地下水位下降、地層下陷加劇,今年5月底大雨增加林邊溪上游水量,縣府啟動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引水作業,減緩林邊等近海鄉鎮下陷。

屏東縣政府水利處官員告訴中央社記者,臨海的林邊、佳冬、枋寮鄉地層下陷嚴重,以往每年下陷3公分以上,近6年控制在3公分以下,但111年雨量較少,某些地方甚至抽不到地下水,112年下陷情況明顯加劇,人工補注湖最主要效益在減緩地層下陷。

水利處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第1期計畫於107年完工並開始操作,6年來每年平均挹注超過5500萬噸水源至地下含水層;因應今年5月底大雨造成林邊溪上游溪水量增加,縣府隨即啟動引水作業。

水利處表示,大潮州補注湖是目前國內僅有、也是東南亞地區最大型人工湖補注地下水計畫,原理為於洪水期將林邊溪較大水源導引至人工湖,這個區域地質入滲效果佳,可有效補注至地下含水層,達到減緩地層下陷、防止海水入侵與防止地下水鹽化效果;另外,人工湖也有分洪、治洪功能。

水利處說明,大潮州人工補注湖第1期計畫經費約新台幣14.1億元,取輸水效果、入滲效率與補注量體具顯著成效;111年在人工湖下游新埤鄉建功地區開發每天1萬噸伏流水源作公共用水用途。縣府已提出第2期計畫送行政院審議,預計增設1座面積19.49公頃沉澱池及3座面積42.76公頃補注湖,完成後預估每年可再增加挹注7400萬噸地下水補注量。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