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原廠藥迷思 處方箋改成分名10月起分階試辦

近年缺藥頻傳,藥界指出大多有替代藥品,呼籲民眾棄品牌迷思,衛福部將推動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以利打破「原廠藥」迷思,預計10月起牙科診所開始試辦。

藥界過去多次倡議台灣跟上國際腳步,醫療單位開立的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以利打破「原廠藥」迷思。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龐一鳴今天告訴中央社記者,因應外界需求與參考國際做法,如大英國協等,從今年10月起牙科診所率先試辦,採取2階段漸進式執行。

龐一鳴說,牙醫診所多數已釋出處方,處方箋以成分名取代商品名,初步評估執行相對簡單,第1階段申報方式不變,但醫師標示藥品不可替代時,必須將不可替代原因註明清楚,間接讓藥品可以替代,相信可逐步避免社區藥局無同商品庫存時,無法開立其他同成分藥窘境。

龐一鳴表示,健保開辦之際,因申報涉及費用一定要使用商品名,系統設計才會如此設計,「現在麻煩的不僅是習慣,系統需大調整」,預計試辦半年後,牙科診所系統完成重設,藥品處方箋再改為成分名申報。至於醫院、西醫基層診所試辦,視牙醫成果執定,暫無時間表。

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過去已多次提醒,多數國家醫療單位開立處方箋上不會寫出商品名,「學名藥寫成分就好」,但台灣卻採取處方箋皆以商品名為主,只要單一產品缺貨,就容易出現明明有同成分、同劑量替代藥,但民眾卻不願意使用。

黃金舜常以過去曾出現缺貨的「普拿疼」為例,他說,普拿疼是鎮痛、解熱劑,成分是乙醯氨酚,多達10多種可替代品項。若處方箋上寫的是「普拿疼」,而非「乙醯氨酚」,一旦普拿疼缺貨,藥師就難以調劑。盼推動腳步加快,積極改革,讓健保永續經營。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