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郵輪外籍旅客占35%、高於疫情前 日本最多
台灣港務公司統計,2024年台灣全港群的郵輪旅客量約90萬人次,其中外籍旅客約占35%,高於疫情前,又以日本旅客最多。
台灣港務公司今天例行記者會,公布各港口營運情形;其中,郵輪表現不錯,包括基隆港、高雄港、蘇澳港、花蓮港及湖澎港等,2024年全港群的郵輪旅客量約90萬人次,雖距離疫情前2019年105.5萬人次的最高峰還有些差距,但外籍旅客的占比卻提升。
台灣港務公司統計,2019年外籍郵輪旅客共32.2萬人次,約占當年度全港群郵輪客的31%;2024年外籍郵輪旅客31.6萬人次,占全港群郵輪旅客量的35%。
台灣港務公司分析,去年郵輪外籍旅客中,日本占比最高達12.2%,其次是美國6.7%、德國3%、韓國2.5%;各港口中的郵輪外籍旅客,又以基隆港26.6萬人次最多,其次是高雄港3.5萬人次。
台灣港務公司說,去年載運較多外籍旅客的郵輪是地中海榮耀號,曾於1至3月及11至12月,採雙母港往返基隆與日本那霸,除載台灣旅客出港外,也創造日本旅客來台觀光商機。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統計,基隆港國際郵輪復甦力道強勁,2024年郵輪共計331艘次、旅客78.7萬人次,雖僅達疫前高峰的83%,但其中外籍旅客人次已創歷史新高,達26.6萬人次,突破2018年25.7萬人次的天花板,為台灣國際觀光助攻。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發現,2024年韓籍郵輪旅客與2018年相較,成長高達205.1%,前景看好,認為主要受惠於韓國旅行社包租歌詩達莎倫娜號造訪。
台灣港務公司分析,台韓兩國經濟水準相當、地理位置相近,未來市場成長空間極大,台灣港務公司今年已兩度接觸韓國最具規模的樂天旅遊,期望合作繼續增加台韓航線郵輪。
基隆港務分公司也分析郵輪旅客型態,2024年以「船進船出」到基隆港的郵輪旅客22萬8539人次,較2018年成長4.5%,而以「船進機出/機進船出」的郵輪旅客3萬7795人次,反較2018年稍微減少0.8%,研判疫後機票價格上漲不少有關。
台灣港務公司說,為鼓勵業者拓展「船進機出/機進船出」客源、提高外籍郵輪旅客在台期間的人均消費,2025年加碼推出費率優惠,母港作業郵輪搭載外籍旅客數達全船旅客數的30%者,船方可享每名旅客減免新台幣100元旅客服務費的優惠。
台灣港務公司根據目前的國際郵輪預報統計,2025年來台郵輪預報共572艘次,比2024年414艘次,成長近4成;2025年郵輪旅客量估計約98萬人次,比2024年成長約8%。
台灣港務公司今天例行記者會,公布各港口營運情形;其中,郵輪表現不錯,包括基隆港、高雄港、蘇澳港、花蓮港及湖澎港等,2024年全港群的郵輪旅客量約90萬人次,雖距離疫情前2019年105.5萬人次的最高峰還有些差距,但外籍旅客的占比卻提升。
台灣港務公司統計,2019年外籍郵輪旅客共32.2萬人次,約占當年度全港群郵輪客的31%;2024年外籍郵輪旅客31.6萬人次,占全港群郵輪旅客量的35%。
台灣港務公司分析,去年郵輪外籍旅客中,日本占比最高達12.2%,其次是美國6.7%、德國3%、韓國2.5%;各港口中的郵輪外籍旅客,又以基隆港26.6萬人次最多,其次是高雄港3.5萬人次。
台灣港務公司說,去年載運較多外籍旅客的郵輪是地中海榮耀號,曾於1至3月及11至12月,採雙母港往返基隆與日本那霸,除載台灣旅客出港外,也創造日本旅客來台觀光商機。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統計,基隆港國際郵輪復甦力道強勁,2024年郵輪共計331艘次、旅客78.7萬人次,雖僅達疫前高峰的83%,但其中外籍旅客人次已創歷史新高,達26.6萬人次,突破2018年25.7萬人次的天花板,為台灣國際觀光助攻。
台灣港務公司基隆分公司發現,2024年韓籍郵輪旅客與2018年相較,成長高達205.1%,前景看好,認為主要受惠於韓國旅行社包租歌詩達莎倫娜號造訪。
台灣港務公司分析,台韓兩國經濟水準相當、地理位置相近,未來市場成長空間極大,台灣港務公司今年已兩度接觸韓國最具規模的樂天旅遊,期望合作繼續增加台韓航線郵輪。
基隆港務分公司也分析郵輪旅客型態,2024年以「船進船出」到基隆港的郵輪旅客22萬8539人次,較2018年成長4.5%,而以「船進機出/機進船出」的郵輪旅客3萬7795人次,反較2018年稍微減少0.8%,研判疫後機票價格上漲不少有關。
台灣港務公司說,為鼓勵業者拓展「船進機出/機進船出」客源、提高外籍郵輪旅客在台期間的人均消費,2025年加碼推出費率優惠,母港作業郵輪搭載外籍旅客數達全船旅客數的30%者,船方可享每名旅客減免新台幣100元旅客服務費的優惠。
台灣港務公司根據目前的國際郵輪預報統計,2025年來台郵輪預報共572艘次,比2024年414艘次,成長近4成;2025年郵輪旅客量估計約98萬人次,比2024年成長約8%。
- 記者: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17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