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原鄉保種及復育計畫 小米文化扎根學校與部落

承接農糧署「強化花東原鄉保種及復育計畫」,慈心基金會走訪花東30個部落,以具有原民主食文化特色及抗旱性的小米進行永續保種;並供應51所部落學校及5個文健站食用。

面對氣候變遷導致種原逐漸消失,全球農業種原復育行動,不僅為了糧食安全,更維繫人類文化瑰寶,小米是重要糧食與文化的代表作物。其因具備適應極端氣候的韌性特質,以及豐富的營養價值,被聯合國選為永續食物安全的核心農作物。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發布訊息表示,小米曾是台灣許多原住民部落的傳統主食與重要作物,因此7年來,走訪花東地區的30個部落,結合部落農民與產官學,盤點蒐集小米種原品系、陪伴農民解決小米病蟲害與防鳥問題、支持多樣小米品系栽種、舉辦小米保種交流會、與種苗改良繁殖場一起更新小米種原,並將健康種子返還農友栽種,以及建立當地的種子保存體系等。

在農糧署的支持下,將小米保種提升為飲食行動,與34名部落保種農民合作保存在地小米品系、連結台東12所國中小幼兒學校支持小米飲食,邀請在地小米農民進校園擔任食農老師,讓小米文化扎根於孩童心中。

另外,獲得13間認同小米保種及文化傳承理念的企業贊助及6名綠色餐廳主廚協力參與保種計畫;今年將支持30名部落參與保種的農友,採購1.4噸有機(友善)小米,提供在地學生每週可以食用一次小米飯午餐。

保種人葉玉花自幼跟母親學習農務,實踐排灣族小米農耕,近年擔任族語老師,帶著學生在校園田區實作,將傳統農事與歲時祭儀文化內涵傳遞給下一代。她希望孩子們在飲食上能食用更多小米,不僅健康,也促進孩子認同傳統文化。

「vusam」是排灣族語「種子」的意思,代表著對未來的希望,即使時光荏苒、世事變遷,台東土(土反)村內的保種人們仍堅持著部落的傳統,也期待讓原住民族的文化教育更往下扎根。

花蓮馬太鞍部落僅存的23穗小米,在部落農友柯春伎、慈心與花蓮農業改良場共同合作下,終於成功種出更多小米種子,保留了馬太鞍部落裡最後的小米品系。柯春伎表示,有感於青年人口缺乏部落內的工作機會,希望在家鄉建立小米產業,為青壯年族人提供就業機會;而小米田內的部分農事也可以僱請年紀較大的長輩們來完成。她還發展部落保種遊程與保種餐桌,期待將馬太鞍部落文化向外推廣,讓遊客體驗原住民文化的智慧。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