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憂鬱兒少大幅增加 自傷風險隨齡增長
國內最新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發現,據兒心科醫師觀察,近年門診憂鬱症兒少大幅增加,且65%醫師觀察到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自傷行為,隨年齡增長風險還會更高。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由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與「少年報導者」合作,於2024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針對全台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共回收100份有效問卷,醫師執業地區78%為6都、22%為6都外縣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今天說明調查結果表示,過往兒少身心門診以處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各類自閉症(ASD)為主,但本次調查發現,56%受訪醫師都表示,憂鬱症是近3年來其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
林健禾指出,國中階段是憂鬱與自傷最顯著上升的年齡段;有近5成的醫師觀察到,13到15歲青少年到各級機構的求診,都有顯著增加,且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
自傷部分,林健禾指出,65%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自傷行為;70%則回報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更有高達90%發現,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林健禾表示,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開始出現,並隨著年齡增長,因情緒困擾而自傷的案例逐漸增加。值得關注的是,過去自傷行為常被誤解為叛逆,如今卻有部分青少年將其視為「表達自我」的方式,並在群體中相互模仿,進一步提高風險。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林健禾提醒,35%的心理疾病在14歲前就開始發展,且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變化期,正經歷神經系統重塑、價值認同重建,因此心理症狀表現也不同於成人,其中高中生較容易出現自傷行為與念頭,年紀較小的國小生則會以易怒、頭痛、腹痛、吃不下、睡不著、拒學、懼學等行為表現。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指出,兒少心理問題需要整合校園、醫療與家庭教育資源,診療上經常要聯絡家長、學校,花費大量時間溝通,動輒需要40幾分鐘,健保給付卻僅約新台幣1000元,低於自費心理諮商的1600元;盼政府完善健保給付,並整合醫療、校園與家庭資源,給予孩子足夠幫助。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現況調查」由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與「少年報導者」合作,於2024年11月18日至12月31日,針對全台兒童心智科醫師發出線上問卷,共回收100份有效問卷,醫師執業地區78%為6都、22%為6都外縣市。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今天說明調查結果表示,過往兒少身心門診以處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各類自閉症(ASD)為主,但本次調查發現,56%受訪醫師都表示,憂鬱症是近3年來其門診中「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型。
林健禾指出,國中階段是憂鬱與自傷最顯著上升的年齡段;有近5成的醫師觀察到,13到15歲青少年到各級機構的求診,都有顯著增加,且除了常見的注意力問題,憂鬱與自傷也是就診的主要原因。
自傷部分,林健禾指出,65%醫師表示,國小憂鬱症患者「曾有」過自殺、自傷行為;70%則回報國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自傷行為;更有高達90%發現,高中憂鬱症患者「經常出現」或「總是出現」自傷行為。
林健禾表示,自傷行為通常從10歲開始出現,並隨著年齡增長,因情緒困擾而自傷的案例逐漸增加。值得關注的是,過去自傷行為常被誤解為叛逆,如今卻有部分青少年將其視為「表達自我」的方式,並在群體中相互模仿,進一步提高風險。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林健禾提醒,35%的心理疾病在14歲前就開始發展,且青少年正處於身心快速變化期,正經歷神經系統重塑、價值認同重建,因此心理症狀表現也不同於成人,其中高中生較容易出現自傷行為與念頭,年紀較小的國小生則會以易怒、頭痛、腹痛、吃不下、睡不著、拒學、懼學等行為表現。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王仁邦指出,兒少心理問題需要整合校園、醫療與家庭教育資源,診療上經常要聯絡家長、學校,花費大量時間溝通,動輒需要40幾分鐘,健保給付卻僅約新台幣1000元,低於自費心理諮商的1600元;盼政府完善健保給付,並整合醫療、校園與家庭資源,給予孩子足夠幫助。
- 記者: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1日電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