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產兒捐腎」登國際期刊 名醫揭「疑點重重」:健康寶寶被摘器官or論文造假?

[周刊王CTWANT] 歌手Tank(呂建忠)近日高調宣布,在中國成功接受心臟和肝臟同期移植,成功後「宛如重生」。雖然中國媒體對此進行高調宣傳,但在台灣卻掀起對於器官供體來源的討論熱潮。衛福部次長林靜儀12日發文指出,她搜尋醫學期刊後發現,2023年確實有中國學者投稿,讓極低體重早產兒捐贈腎臟的個案,讓她深感震驚與困惑。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也在13日發文指出,當他讀完該篇論文後心中充滿疑問,認為2名早產嬰兒被放棄搶救而捐獻出器官的過程中,有太多可疑的地方,讓他質疑:「要不是早產兒是在健康下被摘器官,就是論文造假?」
名醫陳志金13日在臉書發文提到,近期Tank在中國移植心、肝臟的問題,引起台灣對於器官移植議題的關注。他認為,藝人運氣是不是有這麼好,可以同時獲得心臟、肝臟移植,先不討論。但他關注的是「早產兒捐腎給成人」的議題。
或許有人疑惑,「早產兒的腎臟這麼小,真的可以捐給成人嗎?」陳志金醫師則指出,「這個不是傳言,而是事實,是已經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的『案例』。就是2023年這篇,極低體重29週早產兒「捐腎」給成年人的論文,近日引發廣泛討論。該期刊應該會發現,怎麼近日這麼多台灣人下載來閱讀?」
陳志金表示,該篇論文標題著重介紹了「最低體重和年紀的器官捐贈者」,將其視之為醫療上的重大「突破」與「成就」,但台灣人更關心的是,當中有沒有倫理的問題?有沒有非自願的問題?有沒有牽涉到買賣的問題?是否是計劃性、系統性的進行?早產兒是否有受到極積的搶救?
他進一步分析,論文中提到的2例捐出器官的早產兒,都是大約29週,體重不滿1.2公斤,而且2人都不是因為宣告「腦死」才做出器官捐贈,而是在「被宣告無法救治後」,父母接受了撤除維生的建議,最終嬰兒心跳停止,才進行器官捐贈。
在此,陳志金提出第一個質疑:「父母在嬰兒出生2、3天就『接受撤除維生』--是的,論文中寫的是『接受』而非『要求』。這表示是『被動』的『接受建議』嗎?有沒受到什麼壓力呢?」
陳志金醫師繼續轉述論文案例,表示第一例早產兒的2顆腎臟加起來才24克,捐給了一位75公斤重、34歲、從沒接受過洗腎的年輕女性;第二例早產兒的2顆腎臟加起來才27克,捐給一位46公斤、25歲、洗腎6年的年輕女性。
對此,陳志金醫師直言,上述的狀況對於台灣醫療來說,是「非常無法想像」的事。因為在現代新生兒加護病房照顧之下,29週的早產兒是有很高的機率可以健康長大的。既使病情很不樂觀,對於滿心期待新生命到來的父母來說,放手仍然是很困難的決定,通常都會選擇「救到底」。
然而,假如經過長時間的猶豫,寶寶的腎臟就可能經過長時間的缺血,導致腎臟功能受損,無法用於捐贈。偏偏這2對父母能夠在寶寶出生不到3天,就做出這麼艱難的決定,因此他提出第二個質疑:這其中是否有人「故意引導」,抑或父母無法負擔繼續治療的費用,不得不做這樣的選擇?
接著,陳志金醫師又提到了2名受贈者,她們同樣很年輕、洗腎年齡極短,其中甚至有人「從沒接受過洗腎」。讓他直呼「這個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是中國等待換腎的人很少?還是腎臟來源很多,讓她們的等待順序可以這麼快排到?還是她們太幸運了,這2名早產兒就只能配對到她們?」對於有患者可以在從未洗腎的狀況下,得到新的腎臟移植機會,讓他提出第三個質疑,「不免讓人想到,是不是有經過什麼刻意的安排?」
陳志金還提到,器官捐贈過程中,通報、配對等等作業都需要時間,以論文中提及手術的效率,如果說沒有「提前準備」,很難讓人信服。此外,他還注意到2名捐出器官的早產兒「全都是女嬰」,讓他不禁質疑「這是不是只是一種巧合?」
他另外引述台大新生兒科陳倩儀醫師在閱讀該篇論文後提出的質疑,陳倩儀醫師指出,根據論文中給出第一例早產兒的Apgar score(新生兒評估分數)及曾發生胎兒窘迫情況顯示,此案例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缺氧,器官應該無法維持正常狀態;再加上移除維生設備15分鐘之後心跳中止,再等5分鐘後宣布死亡,正常來說腎臟早就已經沒有功能,且腎臟因早產不成熟,腎元數少,正常情況根本無法再使用。因此這名嬰兒被判斷「沒救」,但是「腎臟可以用於捐贈」的狀況,是一種「極不可能存在的事」!
陳志金醫師對此評論,如果不是早產兒是在健康的狀況下被摘下器官,就是論文造假。而他也發現國外有學者向期刊投書,認為第一位女嬰的狀況根本就不是「命危」,並呼籲在處理新生兒器官捐贈時,更應該平衡醫療資源需求與對生命尊重的原則。
此外,陳倩儀醫師還質疑,論文中只提到家屬在第2天接受移除維生設備並捐贈腎臟,卻未提醫院「何時抽了寶寶的血做配對」。陳醫師指出,配對時通常需要抽血至少3至5c.c.,與基因相關的配對,甚至有時會被要求抽10c.c.的血液。但僅有1.07公斤重的早產兒,全身血量預估僅有85c.c.,若要進行常規的配對抽血,恐怕會讓她流失超過10%的血液,何況早產出生後低血壓的寶寶,本身就要做各種血液檢驗來評估狀況,因此寶寶根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血液,讓她在出生後才去做正規的配對。
陳志金醫師對此則懷疑,是否在寶寶出生前「就已經先行配對好」,才會有之後一連串的事件。
陳志金醫師還在發文中強調,這些日子裡台灣雖然掀起對器官移植的熱烈討論,但有些討論「故意混淆視聽,讓民眾對台灣的器官移植產生疑慮」。他要請大家放心,因為這幾天討論的爭議,都是針對「中國的情況」,與台灣無關,呼籲有心人士不要影響台灣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器官捐贈風氣,也不要讓有意促成大愛的人產生疑慮。他還在留言中表示:「很慶幸的是,我們可以在台灣談論這個議題、也不需要有這些可怕的擔心。」
延伸閱讀
- 記者:周刊王CTWANT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