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水找回來 「虹吸管」現身布袋廢鹽田 復育濕地打造候鳥棲地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鄭雅云報導
嘉義布袋廢棄鹽田,為水鳥棲地縮減光電開發,同時民間積極認養週邊鹽田濕地,有「布袋模式」的美稱。高雄鳥會今年4月擴大認養近252公頃鹽田,並與特生中心合作研發「虹吸式引水管」,不需電力、只要簡單的水電材料,就能改善因水利設施老舊而乾涸的鹽田濕地,成功吸引不少春季過境的鷸鴴類水鳥前來覓食。
民間團體表示,經過幾番嘗試,總算找到台灣在地的解決方案。團隊利用虹吸管來進行棲地復育,「在台灣應該是第一個」。
「布袋模式」留光電典範 共存經營是新挑戰
台灣位於候鳥東亞澳遷徙線中央,是眾多水鳥過境及度冬重要棲地,而廣大的西部泥灘地因人為及自然因素,已大幅流失劣化。
全台鹽田自2002年廢曬後便閒置,在嘉義布袋、台南將軍、七股形成廣大的鹽田濕地,年年吸引水鳥停棲。布袋市區以南的六區、七區鹽田,更被劃為國家重要濕地。2016年此處被選為地面型光電發展場址,經過奔走折衝,最終縮小開發面積,將八區及九區的一部分劃為光電區,於2019年正式商轉啟用。民間則組成「布袋鹽田濕地保育工作小組」,尋求與在地文化生態共存的經營模式。
小組成員之一的高雄市野鳥學會(下稱高雄鳥會),2019年簽約認養十區鹽田91公頃土地,派駐兩位專職人力,維護棲地環境與調查環境變化。今(2022)年4月更擴大認養舊五區、九區,總計認養面積達342公頃。
然而,認養面積倍增、水利設施老舊,加上極端氣候考驗,在有限的人力資源下,棲地經營的工作更顯挑戰。
昔日的水鳥響食天堂 鹽田濕地面臨乾旱危機
鹽田依靠人為營造成為濕地環境,在棲地復育工作上,「水」是關鍵因素。布袋五鹽田佔地遼闊,看似荒煙蔓草,卻蘊含豐富的生態資源。
高雄鳥會計畫助理林坤慧表示,鹽田孕育了大量的底棲生物,如紅蟲、多毛類以及螺貝類、螃蟹等,加上周遭魚塭會以鹽田蓄水,並讓池水流通,過程中攜帶豐富的生物資源,鹽田濕地即是水鳥的響食天堂。
林坤慧說,在義竹鄉官和一帶的九區鹽田,原本水量充足,黑面琵鷺、黑腹燕鷗和喜歡高水位的雁鴨科都是常客。兩年前開始,因為排水改道,少了水源補助,僅能仰賴降雨,但是蒸散快速加上降雨減少,讓鹽田濕地也面臨乾旱危機。
廢曬20年,鹽田原本的水利設施有不少已經損壞或挪作他用。高雄鳥會和特生中心苦思對策,尋找引水途徑。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蔡志偉說,加裝電動水門是一個方法,不過造價動輒上百萬過於昂貴,也還需要解決電力問題。
後來,團隊想到利用「虹吸原理」自製虹吸管,經過不斷修改測試,終於讓理論成真。
台灣首例 民間自製「虹吸管」輕鬆引水 經濟又環保
小學課本中的「虹吸原理」,是利用ㄇ字型的虹吸管,藉由出口兩端水位高低落差造成的液體壓力差,將液體由高處往低處排放,不需要幫浦、電力,就能完成液體輸送。
理論很簡單,要在現實中做到卻沒有那麼容易。測試期間,團隊使用4吋的PVC水管,直徑超過一個拳頭大,很難做到完全真空,嘗試了各種方法都失敗,直到靈光一閃,在管線兩端加裝了球閥開關,才終於讓虹吸管順利運作。
靠虹吸管引水,不用電力、材料簡單,只要幾千元的五金材料就能完成。蔡志偉說,未來預計將PVC硬管改成拉伸用的HDPE軟管,雖然成本稍微高一些,但是組裝和搬動比較方便,運用度更高。
林坤慧也說,測試前參考了許多國外資料,很多材料台灣沒有,經過幾番嘗試,總算找到台灣在地的解決方案。用虹吸管來進行棲地復育,經濟又環保,「就我所知在台灣應該是第一個。」
測試成效佳 團隊盼水利單位協助調配棲地用水
在效能上,虹吸管的引水量雖然比水門小得多,但是連續引水一週,也讓測試的鹽田從乾涸狀態恢復成漫淹的景象。除了小型鷸鴴類吸引前來覓食,也觀察到大量的太平洋金斑鴴、寬嘴鷸,以及東亞澳遷徙線上受關注的水鳥,如黑腹濱鷸、彎嘴濱鷸、紅胸濱鷸、尖尾濱鷸、小濱鷸、翻石鷸、蒙古鴴、東方環頸鴴、灰斑鴴等,成效顯著。
要讓小蟻雄兵虹吸管發揮作用,鹽田舊有的水利設施也很重要。交錯的水道、溝渠和水門,能夠更快速的運輸水源,加速棲地復育。
高雄鳥會表示,將在秋天著手水道修復、清淤等工作,擬定生態用水管理操作規劃,希望在非汛期的10月到4月份,運用這些水利設備紓解棲地旱象,但仍須等待相關水利單位核可。而在水門損壞或水路難以到達之處,則搭配虹吸管引入水源,以便在旱季為鹽田補充水源。
太陽光電進駐鹽田以後,是否對生態造成影響,其餘區域如何提升棲地管理效能,都有待持續監測與經營。研發虹吸管的成功經驗,則突顯出保育實務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這篇文章 把水找回來 「虹吸管」現身布袋廢鹽田 復育濕地打造候鳥棲地 最早出現於 台灣地球日。
- 記者:楊 淽茵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