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台灣蚵」驗證身分 一成為境外蚵冒充 兩業者遭罰10至20萬

近年有不肖業者以進口低價蚵混充台灣蚵,引發食安疑慮。食品安全辦公室召集跨部會合作,稽查牡蠣產地來源及市售標示,在過去14個月採樣73件,鑑定發現有七件為境外牡蠣,已對其中兩案各處20萬及10萬元罰鍰。漁業署強調將加強輔導金門、馬祖等離島縣政府推動牡蠣養殖管理,建立放養量申(查)報及溯源制度,防止中國牡蠣非法流入台灣。






不少食店亦未有公布蚵仔產地來源。資料圖。攝影︰袁慧妍


一成「台灣蚵」證實是混充


漁業署於18日發新聞稿稱,2023年12月至2025年1月期間,漁業署在73件採樣中,發現七件境外混充蚵,占比約一成(9.6%),這七件均已移送檢調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刑法》詐欺取財等罪偵辦。目前已有2個商家被罰10~20萬元,另外5案還在偵查中。


農業部漁業署2021年成立跨部會「牡蠣養殖輔導工作團隊」,涵蓋養殖技術、設備管理、加工安全及市場行銷;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亦於2023年底公布開發牡蠣產地鑑別技術,協助「台灣蚵」驗明正身。目前國產牡蠣溯源養殖戶納管涵蓋率,從2023年37.5%增至2024年63%。另外,為了掌握產業銷售鏈,農業部去(2024)年10月公告牡蠣販運商納入溯源管理,完善產地標示作業。


漁業署表示,今(2025)年將進一步與衛福部合作,擴大執行販運商訪視作業,輔導業者作業場域環境衛生及提升產品正確標示,並將加強離島縣府推動牡蠣養殖管理,防止中國牡蠣走私來台。






漁業署溯源牡蠣查核採樣。圖片來源︰漁業署提供


此外,《上下游》2024年底發布調查報導,曾直擊中國牡蠣經金門走私到台灣,又將越南蚵混充成台灣蚵。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邊境檢驗不符合食品資訊查詢結果,過去10年驗出4宗越南出口蚵肉有問題,且均在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一年間發生,包括重金屬鎘無機砷含量超標,或檢出諾羅病毒陽性,依規定退運或銷毀共逾一萬公斤越南蚵肉。而中國走私蚵未經報關、邊境查驗,品質更無把關。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