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先知道 監測山椒魚預知人類未來
7月觀霧山區大鹿林道西線林內,氣候潮濕涼快,一旁鳥兒叫得響徹天際。一群人手不停歇的在插著竹竿旁的木片與石頭翻找,接著在竹竿上綁上布條。原來他們是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同仁以及委託的研究團隊和志工,正在進行定期的山椒魚監測調查。
3座高山型國家公園 都有山椒魚的棲地
台灣的山椒魚是冰河遺留下來的特有種,在生物地理學研究領域上被視為極珍貴的遺傳資源。1919年由日人楚南仁博在於能高郡霧社番追分(今清境農場附近的翠峰)發現第一隻山椒魚,台灣至今已發現五種山椒魚。
已經追蹤山椒魚8年的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朱有田表示,5種特有種山椒魚都棲息在海拔1300公尺以上的高山溪流源頭,分佈廣闊但不連續,包括雪山山脈、中央山脈、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棲地幾乎不重疊。台灣三座高山型國家公園都有牠們的棲地:玉山國家公園內有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 arisanensis),太魯閣國家公園內有南湖山椒魚(Hynobius glacialis)、台灣山椒魚(Hynobius formosanus)及楚南氏山椒魚(Hynobius sonani);雪霸國家公園內則有觀霧山椒魚(Hynobius fucus)及楚南氏山椒魚。
只是牠們的族群數並不樂觀。2008年發表的觀霧山椒魚及南湖山椒魚,一發布隨即被農委會(今農業部)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物種。觀霧山椒魚是台灣五種山椒魚中海拔分布最低、最北的一種。已知分布區域有北插天山、拉拉山、棲蘭山、霞喀羅山與觀霧;位於觀霧地區的山椒魚族群,是被研究最久、研究資料也最豐富的一個樣區。
放柳杉片讓山椒魚躲藏 常態監測累積資料
為了保育山椒魚此珍稀孑遺物種,朱有田與台灣師範大學榮譽教授呂光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富,形成堅強的研究保育團隊──他們計畫培訓雪霸國家公園觀霧管理站員工、保育巡查員及志工,長期監測觀霧山椒魚與楚南氏山椒魚的幾個永久樣區,像是檜杉巨木、大鹿、榛山等步道及大雪山林道等處。
研究團隊建立了標準監測流程,導入常態化易操作的流程之後,將由雪霸處觀霧站的同仁接手,也讓環境教育志工參與一部份監測,期待長期收集有效資料。其中一個永久樣區就在大鹿林道。「經過經營多樣化的棲息環境,這裡曾調查到多隻個體,證實有族群分布。」朱有田解釋。
分散在樣區溪溝兩旁有140片、直徑30公分的柳杉木片,是為山椒魚準備的遮蔽物,也是研究團隊的居心──豐富化棲地,期待山椒魚願意來此躲藏,順道讓研究調查人員得以觀察、紀錄牠們的族群狀況與生活史。
過去幾位研究人員也曾使用空心透氣的小陶管,讓山椒魚躲藏,但是牠們卻不使用,評估可能和遮蔽物不夠大有關;後來設計了幾個不同尺寸的木片,發現山椒魚只躲在30公分直徑以上的木片下。經過試驗,最後鋪設厚6公分、直徑30公分以上,取自觀霧的柳杉片來豐富化棲地。
蹲三七步,戴頭燈,仔細找!
「我們在這個樣區裡設了幾個點位,放置柳杉木片後,豎立竹竿,以便監測。」朱有田對監測人員下了相關的指示。這群監測人員得來不易,不但經過多重考量之後的精挑細選,事先還需接受一整天的訓練,以了解山椒魚生態以及整個監測調查的目的,才能夠進行實際尋覓山椒魚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們必須遵守研究倫理規範與野生動物保育素養。
「你要蹲三七步,戴頭燈!」朱有田教大家翻石頭找山椒魚的訣竅:務必要蹲穩,免得重心不穩傷及山椒魚;照明要夠亮,拉起木片才能看得清楚。翻找過程,可能造成山椒魚躲藏的地面土壤扁平缺乏孔隙,影響山椒魚及無脊椎動物生存;因此,必須擺放碎石或枯樹枝在土壤上方,增加縫隙。
若監測人員找到山椒魚,就需立即舉手招呼研究人員前來,為山椒魚拍照,並記錄棲地遮蔽度,測量土裡溫度及氣溫;接著,在隱密處找個平台,方便調查研究人員進行個體測量及標記。若找到的是標記個體,即進行形質量測、秤重,以利繪出生長曲線。完成量測後,隨即原棲地野放。
山椒魚的變化,氣候變遷的指標
「山椒魚研究調查,是認識台灣的各大溪流與山系的好方法。」朱有田說,3至9月棲地土壤表層維持溫度18℃以下,屬於變溫動物的山椒魚會移動到地表,此時最宜調查;冬天繁殖期棲地的水流緩,且溫度下降,山椒魚會入水產卵或躲在地底下。
朱有田指出,氣候變遷對於這種來自溫帶且活動範圍小的高山型物種,存續威脅更為嚴重 。一般來說,冬天降雨或積雪後融成水,會形成暫時性水域,成為適合山椒魚繁殖交配的地方;但是,若雪或雨下得不夠,連續一兩年後,山椒魚就失去繁殖的機會,小族群也隨著消失無蹤。
極端氣候的影響也越來越顯著。「氣候變遷看似是大尺度的趨勢,但暴雨、強降雨對山椒魚的影響更是立即可見。」林春富說,像是暴雨一來,就會將山椒魚的卵囊沖走,這種強而瞬間的強降雨,對山椒魚來說是從未有過的衝擊。
此外,極端氣候有時雖然增加雨量,卻只集中在幾個月份,乾旱的時間隨之拉長,有可能使得山椒魚處於乾渴狀態。尤其是山椒魚的繁殖季長達5到6個月,若缺乏持續的水源供應,將影響卵囊後續胚胎與幼體(蝌蚪)順利發育的機會。因此,研究人員監測調查期間會引入就近的溪流水源,進入繁殖棲地附近。
朱有田補充,雨量不平均、過度集中,帶來長時間的乾旱或暴雨,是短期內可見的影響;氣候變遷的長期影響,則需更多資料的累積,例如海拔與緯度的分布是否改變等。
山椒魚的窘境,預告著人們明日的處境
為了面對氣候變遷對生物的影響,內政部國家公園署委託台大邱祈榮研究團隊進行碳盤查,首次揭露各國家公園自然碳匯數據,去(2023)年台灣九座國家(自然)公園移除了逾3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當量(ton CO2e),雪霸國家公園即佔69萬餘ton CO2e,碳匯量居所有國家公園中亞軍。
「把園區保護好就能增匯!」雪霸處處長林文和說,「減碳,除了仰賴行政效能的提升,還需大眾來雪霸遊玩時願意減少碳足跡。」
氣候變遷不僅威脅著山椒魚的生存和生態系統,事實上,也會造成人類健康風險、糧食安全、經濟損失、遷移和難民。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發布的《2023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經濟有50%受到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威脅,生物多樣性流失(Biodiversity loss)已經成為未來十年重大風險之一,牽動著全球社會與經濟安全。
山椒魚族群因氣候變遷陷入的窘境,似乎也預告著人們明日的處境。因此,進行長期監測,減緩暖化腳步,保育山椒魚,其實也是就是保護人類社會。
山椒魚冷知識
山椒魚看似分佈廣闊,但棲地極為破碎、面積小且以間斷方式分布。台灣本島沒有山椒魚分布的縣市其實只有三個:台南、彰化、雲林。
- 記者:文:廖靜蕙(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