檸檬鯊育嬰房——東沙環礁海草床 全球獨一無二的生態明珠

位於南海,有如一顆珍珠閃閃發亮的東沙環礁群島,西側潟湖擁有廣袤的海草床。每年,懷著寶寶的尖齒檸檬鯊母鯊都會回到曾經孕育牠、陪伴牠長大的出生地,彷彿回到令牠最安心的娘家,待產、生下幼鯊,將這片最好的棲地交給下一代。



東沙環礁西側的潟湖,上千公頃的海草床,提供尖齒檸檬鯊生育環境,已知為全球僅有!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提供


這裡是南中國海域(南海)檸檬鯊族群最重要的育幼場,更是南海唯一記錄到幼鯊、小鯊穩定出沒的地區。當周邊棲地環境嚴重劣化時,東沙環礁提供了最好的庇護。「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更肩負起檸檬鯊保母的使命。」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徐韶良表示。


國際組織請命 東沙開啟台灣海洋保育之路


內政部於2007年公告東沙環礁海洋國家公園,同年底海洋國家公園正式掛牌,隔年於東沙島設置東沙管理站現地管理。然而在此之前,東沙環礁即受到國際重視。2002年當世界保育聯盟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召開東亞區會議(IUCN East Asia)時,IUCN即建議台灣將東沙環礁劃設為保護區,從此打開了台灣海洋保育具體路徑。


雖然環礁顧名思義,以珊瑚礁生態為主;然而面積約500平方公里的東沙環礁,西側潟湖口周邊的海草床,提供的鯊類、珊瑚礁魚類重要棲息環境,成為另一重要特色。其中又以檸檬鯊最具代表性。


「鯊魚在食物鏈中屬於頂端物種,越撐得起頂端物種的海洋表示越健康。」這幾年協助海管處進行檸檬鯊監測的真理大學運動管理學系副教授陳餘鋆指出,監測檸檬鯊也兼具海洋生態監測的重要意義,檸檬鯊是其中的關鍵物種,也是東沙周邊海洋健康指標。


全球檸檬鯊只有兩種,分布於大西洋的短吻檸檬鯊(Negaprion brevirostris),與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的尖齒檸檬鯊(Negaprion acutidens)。東沙島的族群是尖齒檸檬鯊,分佈範圍較廣,但依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物種紅皮書名錄(IUCN red list),尖齒檸檬鯊族群目前已經達到瀕危(EN, Endangered)等級,在東南亞數個國家都已經有地區性滅絕的危機。



東沙潟湖完整的生態環境,提供海洋生物庇護,造成生物多樣性。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提供


輕輕搖擺海草床 檸檬鯊絕佳搖籃


東沙島西側有一開口與環礁潟湖相通,上千公頃的海草輕隨著水紋搖擺。春季時母鯊進入海草床待產,10~11個月後,一胎約1~15隻幼鯊出生。稍後隨著漲潮,幼鯊游進廣大的海草床覓食,東沙島西側潟湖口輕易即能觀察到牠們的身影。


東沙環礁為南海唯一記錄到幼鯊穩定出沒的族群,根據2015年至2021年數據估計,族群數約為215隻。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劉商隱表示,檸檬鯊母鯊有洄游出生地產子的現象,稱為「歸家效應」。到了春末夏初,新幼鯊陸續報到,好像新生入學一樣。


海草床養大檸檬鯊 全球頭一遭


東沙島海域檸檬鯊出生後,直到亞成鯊都生活在海草床。等到長為成鯊,離開海草床之後,大部分會到外環礁或南海其他國家,如菲律賓、中國海南島等地。學者從幼鯊的遺傳分析,得知來東沙島繁殖的檸檬鯊成體族群可能有兩大家族,彼此個體間多不具血緣關係,也和澳洲一帶是不同族群,2007年資料顯示彼此未有交流的跡象。


東沙的檸檬鯊住在海草床,這點打破國外學者的認知。「海草床有檸檬鯊棲息,對全球是新的事證。」陳餘鋆表示,國際間檸檬鯊的相關研究認為,檸檬鯊只生活在紅樹林和珊瑚礁與潟湖,不會出現在海草床,和台灣的經驗大異其趣。台灣的檸檬鯊以及珊瑚礁魚類寶寶都在海草床長大,覓食棲息兼躲避天敵。


「幼魚、小魚都躲在這裡,長大之後才轉移陣地到珊瑚礁。」東沙的海草床扮演了育嬰房的角色。



海草床不僅提供檸檬鯊成長的空間,珊瑚礁魚類小時候也喜歡來這裡覓食、躲避敵人。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提供


了解檸檬鯊生態進行標放 習於「鯊魚就在你身邊」


「東沙群島是了解檸檬鯊的最佳場域。」陳餘鋆說。海管處委託的研究團隊歷時13年的調查,發現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棲息的檸檬鯊族群數量穩定,且以幼鯊數量最多,數量約在300~400尾間,體型多在60~100公分,為3齡(歲)內幼鯊。


為了瞭解檸檬鯊的成長狀況,陳餘鋆和研究團隊這幾年持續捕捉檸檬鯊,進行「標放研究」。標放需要捕捉鯊魚,但和遠洋漁業的捕鯊完全不同,因為研究人員是要活捉鯊魚,不僅要顧及鯊魚安全,研究人員更需照顧好自己,儘管檸檬鯊不像電影《大白鯊》那麼凶暴,但挑動鯊魚的敏感神經絕非明智之舉。


「鯊魚的牙齒有如鋸齒,並且會左右啃咬,效果有如被鏈鋸割出傷口。」陳餘鋆說,雖然檸檬鯊是一種很害羞、溫馴的動物,紀錄也顯示,牠們遇到人會主動游離,但當牠們被拉離海面、感受到威脅時,就會掙扎亂咬,他自己就曾被幼鯊咬過。


「標放的捕捉過程須戴著能避免被咬的手套,尤其體長1公尺以上的小鯊、亞成鯊與成鯊;並使用毛巾或紗網遮住鯊魚的眼睛,減緩牠們的活動力。」陳餘鋆說。若遇到過於激動的鯊魚,就讓牠腹部朝上放鬆下來;小鯊或亞成鯊必須進行額外維護措施,一方面確保鯊魚個體存活,一方面維護研究人員的安全。他的團隊每次「下海」都需5~6位助理人力,各就各位、分工嚴明。



在3分鐘內,為捕捉到檸檬鯊進行測量標記。圖為研究人員為捕捉到的幼鯊測量身長。圖片來源:陳餘鋆提供


做好各種安全措施,接著才能開始進入標放的步驟。在約莫1~3分鐘內,研究團隊會對檸檬鯊測量身長體重、打晶片;如果是初次被捕捉的個體,還須剪一小片魚鰭,以保存組織樣本。以上這些行動,全程都沒有使用麻醉劑。完成後隨即釋放,過程會特別注意這隻鯊魚能否正常游離岸際。


因此,要成為檸檬鯊的研究調查人員必須會潛水,真理大學的運動管理學系潛水課程,正好培育了所需的技術人才。此外,研究人員還得了解檸檬鯊的生態習性、分布狀況,並持續補充新知識。陳餘鋆說,更重要的是心態的建立,接受鯊魚就在你身邊而不慌張。



潛水是研究檸檬鯊必備的技能。研究調查人員正在安置接收器。圖片來源:陳餘鋆提供


開啟活鯊生態研究之門 檸檬鯊研究基地同義詞


生態研究著實不易,過去國內鯊魚研究以漁業資源為主,多在漁港從漁獲所得了解鯊魚族群數量,相對缺乏海上調查活鯊魚的經驗。海洋國家公園的成立,也為有志於野外調查的研究人員提供了資源。十幾年前,從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王建平開啟東沙島檸檬鯊研究之路 ,至今接續不輟。


2013年,海管處與科技部、中山大學三方共同合作,執行「國際海洋研究站建置」及「東沙科學研究站擴充及維運」計畫,促成東沙成為國際研究合作平台。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教授廖志中在國家公園署夥伴關係分享會時表示,在台灣要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海草床,只有東沙才有;東沙外環礁也有非常好的珊瑚礁生態,塊礁、礁台等地形地貌。而且,「全台灣只有東沙在岸邊可以看到活的鯊魚,若拿掉東沙研究站,我們就少了一個良好的研究基地。」



東沙外環礁完整的生態,從外環礁軟珊瑚與海蛞蝓卵可見一斑!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提供


保留國家重要遺產 向世界展現國家形象


對徐韶良而言,國家公園不單純是自然保育的使命,它背後更深的意涵是國家遺產的守護者,是國家向世界展現的形象。


「自從全世界第一座國家公園——黃石公園成立150年以來,國家公園已成為全球語言,最能代表各國特色。國家公園體系代表一個國家的自我認同,你怎樣看自己,就架構一個足以代表你的國家公園體系。」徐韶良說,國家公園是傳家寶的概念,足以流傳給下世代,也是國家的自我認同,展現文明與實力的象徵。


東沙環礁獨一無二的環礁、海草床培養眾多海洋生物與檸檬鯊優游其中的空間,正足以說明國家公園這樣的特性。



檸檬鯊是一種很害羞、溫馴的動物,遇到人會主動游離。圖片來源:陳餘鋆提供


海洋國家公園冷知識


東沙環礁海洋國家公園是台灣最南界的國家公園。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