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前十大碳排企業占全國排放量近四成 台塑全年用煤與中火相當
環境部發布最新統計,2023年全國排碳量約278百萬公噸。環團進一步計算工業部門資料,統計前十大排碳企業,分別為台塑石化、中鋼、台積電、中龍鋼鐵、台塑工業、台化、中油、南亞、台泥、亞泥,排放量占全國總量近四成,且多為用煤大戶,如台塑集團全年總用煤量,與台中火力發電廠相距不遠。環團呼籲政府加強石化、半導體產業的轉型路徑,並要求企業加強資訊揭露。

2023年全年排278百萬噸 能源排放占最大宗
環境部昨(26)日發布最新版「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2025年版)」,統計我國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為278.63百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CO₂e),跟基準年(2005年)比減少4.48%,而跟前一年(2022)年相比則減少2.83%。環境部依此表示,我國整體溫室氣體排放已呈減量趨勢。
細看各排放部門別,能源部門排放252.73百萬公噸最多,占全國總排放量的90.71%,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為約占7.18%,農業部門占1.20%,廢棄物部門占0.91%。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CAN)研究中心今日召開記者會,盤點國內排碳大戶的氣候績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分析,環境部清冊只統計了工業部門的製程直接排放,而工業部門使用的電力、燃料燃燒的排放,卻被歸進能源部門,如此難以看出工業碳排的實際情況。
10大排碳戶占全國排放量近四成 同時是用煤大戶
綠盟與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從經濟部能源署「2023年度燃料燃燒二氧化碳之排放量統計與分析」資料換算,進一步得出工業部門的完整碳排放,統計出該年度(2023)台灣工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全國總排放量的48.44%,其中前十大排碳企業分別為台塑石化、中鋼、台積電、中龍鋼鐵、台塑工業、台化、中油、南亞、台泥、亞泥,排放量佔全國總量的37.16%。
綠盟副秘書長曾虹文指出,台灣的排碳大戶同時也是空氣污染的排放大戶,扣除未使用燃煤的台積電、中油、中鋼與中龍鋼鐵,其餘企業正好是全台燃煤用量最高的業者。例如台塑集團全年總用煤量達1013萬公噸,與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年用煤量1200萬公噸相距不遠。曾虹文強調,關注燃煤污染時,絕不能忽略這些排碳大戶應承擔的責任。
環團表示,政府應儘速訂出製造部門脫煤時程,推動產業減煤與使用替代能源,落實空氣污染治理。也呼籲這些上市櫃公司負起社會責任,訂出轉型路徑。

環團點名石化半導體 減碳、能源目標不夠積極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員林怡均說,石化業與電子業(包含半導體)是國內製造部門的主要碳排放源,若其氣候行動不夠積極,將影響我國減碳及淨零目標。林怡均指出,檢視受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與環境部規範的石化業及半導體業碳排大戶,其中有約半數的石化業者、以及約七成的半導體業者,在2030年設定的中期減量目標低於國家宣布的24%。
在節能與綠能方面,有六成以上的石化業者尚未使用再生能源,也未訂出再生能源的中長期規劃。半導體企業雖較積極佈局綠電,但仍有半數半導體業者的再生能源使用率未達1%,顯示石化業與半導體業的氣候行動落後。
林怡均建議,經濟部應針對石化業整體價值鏈提出淨零轉型戰略,針對半導體業也要與國際間展開氣候合作,共同訂定適合半導體的環境規範與能源目標。
柯乾庸指出,台灣1829家上市櫃公司中,只有10%的企業於金管會ESG數位平台上自行申報並承諾淨零、約有8.8%的公司設定中期減量目標。而完全沒有填報資料、或沒有具體減碳承諾的企業高達83.54%。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認為,2050淨零目標都已明確入法,上市櫃公司卻只有一成設定淨零,有顯著落差。
環團呼籲金管會應加速推動企業落實永續資訊揭露,不僅要在年報中強制要求企業揭露,更應完善ESG數位平台等資料管理機制,讓社會各界都能共同監督企業的氣候行動表現。

- 記者: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