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寶溪流域滯洪池以在地里更名 成民眾休憩好去處


典寶溪流域滯洪池以在地里更名 成民眾休憩好去處


【今傳媒/記者李祖東報導】高雄典寶溪兩側區域早期為易淹水地區,往年淹水災情嚴重,高雄市採用「上游保水、中游減洪、下游防洪」之綜合治水觀念,以減洪及滯洪的手法,分年分計畫完成A、B、D等3座滯洪池,防洪成效顯著,也逐漸成為民眾休憩地點。


水利局表示,典寶溪流域滯洪池現有名稱係沿用水患治理水理分析的代號,無地緣性易混淆,為提升滯洪池名稱辨識度並與在地鄰里結合,將原A、B、D滯洪池名稱更名為「典寶溪劉厝滯洪池」、「典寶溪白米滯洪池」及「典寶溪芋寮滯洪池」,讓滯洪池不僅於汛期時扮演當地「雨水調節者」的角色,調解雨水雍塞的問題,免除在地水患困擾,同時與在地文化結合,成為在地民眾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典寶溪流域滯洪池以在地里更名 成民眾休憩好去處
水利局強調,典寶溪劉厝、白米、芋寮等3座生態滯洪池,總滯洪量約可達207.5萬噸,配合水情中心進行水情資訊整合,人員設備的統籌調度、主要河川與滯洪池水位監控,搭配民間自主防災社區,建構完整防洪體系。滯洪池內廣植印度紫檀、黃花風鈴木、阿勃勒等盛花喬木,並設置觀景涼亭、休憩長椅及綠蔭步道,逐步發展為森林公園的規模,此外水域也發展成多樣生物棲息環境,吸引水雉等鳥類棲息及林中亦有黃鸝,成為賞鳥勝地。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