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浮標「驚奇之旅」國海院揭颱風下的海洋之謎

科學研究浮標「驚奇之旅」國海院揭颱風下的海洋之謎

【大成報記者張淑慧/高雄報導】海洋委員會海巡署於澎湖望安的岸巡隊弟兄,8月5日在岸際高地拾獲一只貼有GoOcean圖樣的黃色圓盤狀設備,經通報後確認是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7月間施放的科學漂流浮標。


國海院表示,收到通報並確認位置後相當驚訝,照片顯示浮標出現在礁岩海岸旁的高灘草地上,亦即平常海水無法抵達的位置,粗估距離海平面的高度達6公尺,水平距離有50公尺,這顆重量11公斤的浮標,應該是在颱風期間被暴潮、大浪推湧上岸。


颱風侵襲時,一般人只能感受到陸上的狂風暴雨,海洋生物在颱風過境時,會面對甚麼樣的海上與海下世界?颱風下的大海海流又怎麼推移海面上的物品?國海院的一枚科學研究浮標,在日前的凱米颱風來襲期間經歷了三日「驚奇之旅」,也提供了一部分未曾揭開且耐人尋味的「颱風下的海洋之謎」。


經國海院比對機身序號與GPS軌跡紀錄,確認這顆浮標正是在凱米颱風襲台期間失聯的「海洋波浪、海流觀測浮標」,推測是颱風期間的強風、低氣壓及惡劣海況推波助瀾及交互作用,所引起的「風暴潮」使得沿近岸水位異常抬升,再加上超過一層樓高的大浪,猶如將浮標“拋飛”至高灘地。


國海院助理研究員呂宜潔指出,分析該浮標的漂流軌跡和觀測到的波浪變化,這枚浮標自7月22日深夜中央氣象署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起,在颱風外圍環流作用下,自澎湖西嶼外海快速向南漂移,並在60小時內於望安、花嶼海域繞行175公里。期間測得的波浪浪高隨著颱風進入臺灣海峽,從1公尺不到的小波快速增強到4.93公尺的大浪等級,浮標所在位置的波浪能量已是平常海況的一、兩百倍。從渾身傷痕的浮標外殼,可以想像當時浮標在望安水垵港附近礁岩海岸受盡折磨。


國海院強調,從浮標的觀測數據和拾獲時的外觀顯示,它漂忽不定的路徑及測得近2層樓高的巨浪,我們可以推想,倘係颱風警報期間有人員落海,不僅難以研判漂流到何處,更有可能被強大能量拉扯,後果絕對不堪設想,因此再次呼籲颱風天絕對不可輕忽海洋的威力和威脅,在岸邊、在海上都一樣。


國海院院長陳建宏表示,在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強化海洋事務「三安、四海」業務職責指導下,國海院已經佈署9座定點浮標和27座岸際海洋雷達,每天24小時連續監測海洋環境變化,並透過GoOcean海洋遊憩風險資訊平台及NODASS國家海洋資料庫,提供海洋生活、科研及事務運用服務。國海院也正積極爭取相關計畫經費支持,提升我國海域空間環境監測科技與資訊服務能力,持續精進我國海域安全、科學研究與循證治理的數據累積及智慧應用。(圖/ 記者翻攝)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