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佐兩眼無神,在記者採訪時說出了預告:「25歲要幹一件大事!」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吳娟瑜


24歲的他宣布這樣的「大事」?有人聽了剉著等,有人當玩笑話,也有人等著看好戲。


24歲的他仍惹出一些讓父母頭痛的事,是孩子不懂事,自恃家庭有名人光環?是孩子自認家庭財富足夠他揮霍?還是爸媽管教上有矛盾點,讓他有恃無恐?


家長心痛啊!


孫安佐的脫序行為,不只是孫鵬、狄鶯這對夫妻心中的痛,也映照社會上許許多多家庭有口難言的痛。


第一個家庭問題:互相攻擊


爸媽長期溝通不良,各說各話,甚至語言攻擊,還私下對孩子說出對方的壞話,這對家中的子女情何以堪?


孩子往往跟著強勢的一方,開始看不起挨罵的爸爸或媽媽,請問孩子逐日長大後如何認同自己的父母,許多誤會、爭執因此而產生了。


這是為什麼孫安佐說出對孫鵬失望的語言時,讓我看出這個家庭失勢的爸爸不被兒子認同的可悲。





圖片取自:(FB 狄鶯

第二個家庭問題:親密恐懼


「親密恐懼」來自從小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被拋棄,尤其長期感受在家中是「被忽略的孩子」長大。


這樣的孩子長大過程會出現「討好」或「控制」的生存策略,當自己有了家庭,對懷胎十月出生的孩子極盡所能給出所有的「愛」,不希望孩子遭受當年類似的「被忽略」。


我們生活周遭常看見一個被無限寵愛的孩子,開始出現為所欲為、自行其是的行為,到了入社會時,變成社會上不定時的炸彈。


孫安佐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又是媒體關注的焦點,其實可以從「自我探索」開始,進入心理療癒系統,回頭看看自己這一生曾經做了甚麼?接下來可以做甚麼調整?


第三個家庭問題:對話失焦


孫安佐轉眼之間已經24歲了,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他其實是有能力「站出來」主持「家庭對話」。


家庭最需要家人彼此之間有信任感、有安全感,而這種情感交流需要從小開始,儘管目前孫安佐碰到父母之間鬧離婚,為了孩子互相責怪,但為時不晚,一切仍有機會。


最好三個大人(孫安佐24歲了)透過專業心理治療方式進行家庭探索、個人探索、情感對話、正向溝通交流等過程,大家把內心需求、人生規劃、渴望被支持等心聲好好說出來,讓彼此更理解、更體諒。


釋放心中的苦


孫安佐的家庭其實是社會上許許多多家庭的縮影,大家都有苦難言,也認為事情的發生不是一朝一夕之間產生的,又如何解套。


沒錯!


只要其中有一人懂得求助,懂得尋找專業解套,這些個別家庭事件,也不會造成社會紛擾,也不必擔心「25歲要幹一件大事」的恐怖預告了。


[不許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