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總是笑南郭/夏俊山

夏俊山

在中國歷史上,要論婦孺皆知的名人,南郭先生絕對排得上號。要論可笑之人,南郭先生同樣排得上號。

《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 一聽之,處士逃。”南郭處士,民間一般稱之為“南郭先生”,正像“先生”是是尊稱,也可以泛稱男性,古代,處士是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做官的人,也可以未做過官的士人。南郭處士顯然屬於後一種人。從他在朝廷上的表現看,他不是不願做官,而是才能有限,從未做過官,獲得齊宣王招聘人吹竽的資訊後,抓住機會,改寫了命運,成了吃皇糧的藝人。

鄉下的農民都知道,雪地裡埋死豬,遲早會露出蹄爪來。南郭處士沒有真才實學,充數混飯吃, 總有一天會露餡兒。果然,湣王一登基,南郭處士沒法混了,只好只好一逃了之。

千百年來,南郭處士一直是人們嘲笑的物件。老伴兒教育孫女要好好學習,掌握真才實學,喜歡講南郭先生的故事。筆者執教高中語文,當年講授課文《善於建設一個新世界》,

文中舉了南郭先生的例子,以此作為反面典型,教育學生現在就要勤奮努力,將來才不會成為可笑的南國先生。

我教書多年,一直按照教科書的觀點,把南郭先生當作負面角色、批評物件,勤奮請從今日始,一分辛苦一分才。我講得慷慨激昂,激情四射,某一天,竟然有學生提出疑問:“夏老師,假如齊宣王長命百歲,晚於南郭先生去世,南郭先生不就是成功人士嗎?我們為什麼總是笑南郭?”

我才愣住了:是啊,受嘲笑的為什麼總是南郭先生呢?齊宣王昏庸如此,不是更加可笑嗎?

齊宣王聽人吹竽,只懂得講排場,重形式,卻不知道設立科學的選人制度,糊裡糊塗讓南郭處士吃了多年的大鍋飯,而且一直到死,他都不知道身邊有個冒牌貨,這樣的掌權者不是很可笑嗎?人們為什麼不嘲笑齊宣王呢?是因為他屬於高層領導,可以特殊化,還是別有什麼原因?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人是受環境影響的,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人。假使朝廷選人用人,有科學的機制,法定的程式,“為王吹竽”,要有“吹竽文憑”或等級證書,才可以報名。資格審查過關後,由專門的機構進行考核,通過後先試用,合格後才給予“轉正”。否則,最多給他一個“臨時工”身份,跑一陣子“龍套”。倘能如此,南郭先生能魚目混珠,進入吹竽隊伍充數嗎?

其實,南郭先生一直混到宣王死,都不會吹竽,這跟齊宣王的選人用人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跟長期吃大鍋飯有著很大的關係。南郭先生混進三百人的隊伍中,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疲疲塌塌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樣子,還能“廩食以數百人”,並且長時間沒有人舉報,用現在流行的觀點看,此人的絕對是高情商,與人相處,只栽花,不栽刺,八面玲瓏,人緣極好,屬於讓領導省心的好員工。當然,換一個角度看,沒有嚴格考核、獎優罰懶的規章制度,客觀上也給一些人留下可乘之機,南郭先生抓住這一制度上的漏洞,給自己給自己謀得了一份好工作,此後無須努力,就可以盡享福利,這樣的人無疑是聰明人,雖然算不上“人才”,但絕對是“人精”,這有什麼可笑的呢?

後來,湣王改變政策,“好一一聽之”,南郭先生離崗而去,實在也是事出意外。誰知道宣王什麼時候死?如果宣王多活幾年,南郭先生說不定已到了退休年齡,可以平安著陸,拿退休金,安度晚年了。那時,就讓一些為上崗而拼博競爭、而殘酷內卷的人羡慕吧,南郭老師是體制內公職人員退休,退休金有可能比一些“上班族”的工資還高。混了一輩子,還能享晚福,有什麼可笑的呢?

常言道,珍惜今天,珍惜現在,誰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看得出來,南郭先生是一個,珍惜今天,珍惜現在的人。花開堪折直須折,能樂一天是一天。誰能料到齊宣王匆匆地走了,新當政的齊湣王不按祖制要搞改革呢?新政策出台了,形勢變了,南郭先生沒有磨磨蹭蹭,徘徊觀望,而是決策果斷,離職而去。“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換一個地方,或下海打工,或經商炒股。或行賄買官——什麼工作不是人幹的?憑著能混到齊宣王身邊的聰明勁兒,憑著多年混跡朝廷的經驗,高情商的南郭先生再找一份工作恐怕不會太難。樹挪死,人挪活,幹嘛非要在“吹竽”這棵樹上吊死?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南郭先生換一份工作並不可笑,真正可笑的是齊宣王,是那一套“欽定”的選人用人制度。難道不是嗎?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