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粽香/繆華

繆華

生命的五月總是氤氳絲絲縷縷的粽香,沃香記憶,常將愛的故事流傳。

老家農村鄉下,我自小喜食粽子,端午節包粽子是家家戶戶農曆五月最重彩的節目。綠浪翻滾的河邊,采回又寬又嫩的粽葉,然後燒一大鍋開水輕柔沖燙濾洗。同時將飽滿的自產糯米淘洗,浸泡。包紮時,先將五只粽葉片頭部剪齊疊排,以手掌護帶,將粽葉片彎成倒立的錐狀筒體,灌進和著大棗或赤豆或蠶豆瓣的糯米,填嚴搗實,再將粽葉彎折,形成三角形的粽屁股,用已燙得青綠的去年就備下的幹茅草斜捆粽葉,一只靈巧的錐形粽就帶著滿臉青綠的羞澀站在你面前。

夕陽西下,暮藹四起,門前空地,一家人就圍在盛著粽葉的大木盆旁包粽子,一股半熟的粽葉清香彌漫開來,聞著就心醉。父親是幫手,奶奶和母親才是主力,做完家庭作業的我和姐妹則是後勤雜工,或給奶奶和母親捶捶背,或揮手趕走搔擾蚊子,或將粽子五只系成一組,方便提取。我們也曾學著包,結果包得不是破葉露米,就是不倫不類,引得善意的哂笑聲起。更多時候是纏著奶奶講吃粽子的傳說和故事,講屈原愛國投江,講伍子胥忠諫屈死,講解放前讒粽子的經歷……那個知青的故事至今難忘。

那年生產隊一幫知青就住離我家不遠的隊部小屋,每年端午節鄰里鄉親湊上四五系(一系五只)讓他們過過吃粽癮。老家五月初四晚上煨粽子,木材大火燒開鍋,餘火煲一夜,正好趕上端午節早上吃。隨著家家戶戶的炊煙升騰,一股濃郁的粽香便飄在小村上空,讓人難抑被勾起的食欲。那個端午節清早,奶奶第一個起床,去廚房,煨粽子的鍋蓋被推在一邊,鍋中本來不就多的粽子少了兩系。誰會偷走了粽子呢?每家都包粽子,這是風俗啊!她想了想,就提了一系粽子去看望知青們。還未進屋,粽香濃濃,從知青們慌亂的眼神她徹底明白一切,有位知青衣袖口上還粘著已發硬的糯米粒呢!偷,是品質問題,最為大家所不恥,奶奶氣得想去大隊甚至公社告狀,可面對他們一臉的稚氣,她於心不忍。不久,知青們要上調,公社幹部瞭解群眾意見時,奶奶仍然選擇了沉默,直至知青們興高采烈地背上行囊離去。不知他們在粽香中回首,是否能記起那位被偷了粽子還傻乎乎來送粽子的鄉下老太婆?

在外地參加工作後,成天象螺陀轉個不停,疏了親情,累了身心,甚至忘了粽香,直至一位老鄉捎來那堆千裏旅行的粽子,我流淚了。我難以想像累了一天的母親一個人在暮色漸濃的靜寂小河邊采粽葉,還得時刻提防蛇蟲的侵害;難以想像七十多歲的奶奶是如何用乾裂的雙手彎折粽葉,如何用光禿禿的牙床咬緊幹茅草,將粽子捆紮得牢牢實實;難以想像父親起了幾次床察看鍋中粽子煨熟程度,加了幾次火;難以想像他們是如何苦口婆心地托附那位老鄉捎上這份粽香啊!一袋粽子出乎意料地從故鄉來,讓我因漂泊而變得堅硬的心突然受到溫柔的一擊,原來我永遠是他們眼中未長大的孩子啊!

如今奶奶和爸爸已永遠去了另一個世界,一縷粽香能否寄去一份哀思?而年老的媽媽一人在老家守著祖傳基業,已沒了包粽子的興趣。漂在城裏的我不會也沒時間包粽子,只好在街頭買上一兩只,乘異鄉的粽香,也許能回故鄉!

粽子,始終珍藏在我人生歲月的深處,承載著愛的光芒,照亮我前行的路。永遠的粽香,溫暖每一天……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