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李德響

李德響

迷戀著底格裏斯河瀲灩的碧波,沒來由想起了汨羅的江水,一愣神才發現,端午快到了,這真是冥冥之中的感知,看來,端午情結,已經是國人骨子裏自然而然的默契。

再端詳這兩岸婀娜多姿的蘆葦,自然就有一串串飄香的粽子,劃著細窄的龍舟,系著豔麗的香包,端著滿滿的雄黃酒,滾滾在腦海蕩漾。

端午,最是那一籠粽香,只要是黃皮膚黑眼睛,走到哪里,都會在這一天來臨時,舌下生津,悠然神往。

粽子因端午而生,端午因粽子而美,二者相得益彰,和諧共榮。其形雅,其味正,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帶著家園的情懷,故土的召喚,開始在底格裏斯河的上空徘徊,讓所有的遊子慨然回首。

雖身在異域,卻更珍惜這傳統的節日。邀約三朋四友,鑽進浩浩葦蕩,扯下一片片寬大的碧綠,就扯下一段段故園的親切。嫩生生的葦葉,在這裏兀自寂寞的搖曳了千年,千年等一回的幸運,就來自這一群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是中國人賦予了它另一種芳香,另一種昇華,另一次生命之花的綻放。

是什麼樣的智慧,讓葦葉與糯米牽手,演繹那悲壯動人的傳奇。是什麼樣的脈絡,讓這美食薪火相傳,風風雨雨代代不息。感謝這小小的粽子,滿載民族的歷史,凝聚華夏的神韻,歲歲傳承。

沒有臘肉?牛肉自可醃制。沒有紅棗?椰棗唾手可得。葦葉早修剪整齊,開水煮過,略微泛黃,散發出淡淡的苦澀與特有的清香。一粒粒晶瑩剔透的糯米,來自遙遠的故國,飽浸底格裏斯河水的甘甜,默默無言,卻分毫不差的昭示著家的味道和溫馨。

腳踏異土,包裹的卻是故鄉的牽掛,聊得自然也是故鄉的家長里短,包著包著,就動了情,就走了神,手裏的粽子似乎有了靈性,幻化為故園的一草一木,變成親朋故舊的笑臉。滿腹的鄉音鄉情,在這一刻,就有了濃濃的寄託和歸宿。

鄉愁,來自故鄉的那片雲;鄉愁,來自故鄉的那陣風。根,總是深埋土中,無影無蹤,但樹能感知它的蔓延,明瞭它的方向。有了根,才能讓漂泊的靈魂得以安放;有了根,才能守住血脈,不忘本源。如故鄉那壺解乏的酒,似故園那碗暖胃的粥,這小小的粽子,是根的感知,是根的提醒,更是根的滋養。

於是,包粽子多了一層莊嚴,似乎有了一種對祖輩的敬畏,對故土的嚮往。手指輕輕撚動,將葦葉根部卷成錐筒,先放入一些糯米,壓上牛肉和椰棗,再用糯米蓋上,粽葉隨指尖跳動,左纏右裹,紮上五彩絲線,一枚枚粽子頓如精雕細琢的碧玉,幾個拼成一串,隨意一掛,又好看又吉祥。這中西合璧的粽子,包出的卻是純正的華夏風情。驚豔了時光,迷醉了你我。

肉的濃郁,葦的清香,在水與火的精密合作之下,再次醞釀出流芳千年的原汁原味,在每個炎黃子孫的鼻端縈繞,久久不散,叩動心門。

廚房小工阿裏終於平息了一臉的探究,從昨天摘葦葉,他就抓耳撓腮欲語還休,煮葦葉時,他更是一臉駭然,瞪圓了眼睛,直到如今和我們一起品嘗,他才渾身放鬆,頓悟釋然,嘖嘖讚歎的連豎拇指,嘴裏喊著“麥爾冬”“麥爾冬”,應該是誇獎吧。

一直在欣賞著他們的異域風情,不期然也成了對方眼裏的風景,彼此欣賞,真是歲月靜好,滿滿的都是作為中國人的驕傲。

一枚粽香,一種符號,這是中國的文化,這是東方的美食,在這一年一度的端午,沿著一帶一路,緊隨國人開拓的腳步,融入世界的懷抱……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