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進退方成真龍/夏俊山

夏俊山

梁山好漢,綽號含“龍”字的多達五人,大多名不副實,例如“出林龍”鄒淵,林中哪有龍?龍飛在天,林子裏只有蛇,美其名曰“小龍”,鄒淵征討方臘時被亂馬踩死,結局暗合綽號:他只是蛇,與“真龍”是兩碼事。鄒潤因腦門上長了一個瘤,綽號“獨角龍”,史進身上紋了九條龍,綽號“九紋龍”,公孫勝時來時去,感覺有些神秘,“神龍見首不見尾”,綽號“入雲龍”,這三位均算不上“真龍”,只有李俊,混到最後,當上了國王,堪稱“真龍”。

◆“龍”處江州,蓄勢飛天
李俊是廬州人士,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合肥市人。早期,他在江中做艄公,九江古稱潯陽,流經九江市的這一段長江稱作潯陽江,李俊在潯陽江擺渡,遇上錢財多的,幹它一票。這營生如同釣魚 收穫要看運氣。走私獲利更穩定豐厚,他就帶著童威,童猛,到江州一帶販賣私鹽。從春秋時齊國管仲提出“官山海”(亦稱“管山海”)起,歷朝歷代販賣私鹽住往是死罪,李俊幹的都是掉腦袋的事。

江州揭陽鎮,穆弘、穆春率莊客追殺宋江,宋江上了張橫的船。“那岸上這夥人大喝道:‘你那梢公不搖攏船來,教你都死!‘那梢公冷笑幾聲,也不應。岸上那夥人又叫道:‘你那梢公,直恁大膽不搖攏來?’那梢公冷笑應道:‘老爺叫做張梢公!你不要咬我鳥!’”(第37回)。穆弘兄弟是揭陽鎮上的黑老大,張橫不予理睬,確實“橫”。

船到江心,張橫“去板底下摸出那把明晃晃板刀”,準備將宋江剁下江裏去,“上水頭急溜下來船上有三個人:一條大漢手裏橫著托叉,立在船頭上;梢頭兩個後生搖著兩把快櫓。星光之下,早到面前。那船頭上橫叉的大漢便喝道:‘前面是甚梢公,敢在當行事?船裏貨物,見者有分!’這梢公回頭看了,慌忙應道:“原來卻是李大哥!我只道是誰來!大哥,又去做買賣?只是不曾帶挈兄弟。’”

對穆弘、穆春一夥,張橫出言不遜,見到“橫叉的大漢”,張橫不但不敢“橫”,還連稱“大哥”。常言“不拍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大哥”正是李俊,可見他有多厲害!

李俊精通水性,潯陽江上霸氣十足,但這不是他的人生目標。放眼天下,江州太小了,李俊是不甘於在此終老的。“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筆者隱隱覺得,這句詩用來刻畫李俊,並無不妥。像張橫一樣劫財,他不滿足,改行走私。走私,他會滿足嗎?巧遇張橫救宋江,很可能就是他策劃的。

李俊這是第二次出手救宋江,對於能獲得怎樣的回報,李俊大概早有考慮。不信?那就看他第一次救宋江的過程。

在李立的黑店,李俊說道:“鄆城縣宋江,不知為甚事發在濟州府斷配江州牢城。我料想他必從這裏過來,別處又無路。他在鄆城縣時,我尚且要去和他會;今次正從這裏經過,如何不結識他?因此,在嶺下連日等候;接了他四五日,並不見有一個囚徒過來……近日你店裏買賣如何?”(第三十五回)。

李立說“捉得三個行貨,又有些東西。”李俊失驚道:“這囚徒莫非是黑肥胖的人?”江湖上,崇拜的宋江人不少,但真正主動去結識宋江的卻寥寥無幾。李俊早已記住宋江的特徵“黑肥胖”,又在“嶺下連日等候”,可見他是多麼想結交宋江。

高俅當上太尉,就是靠結交端王。端王成了徽宗,高俅一路高升。結交豪傑,拓展人脈,肉彈銀彈,比不上救人移民。李俊及時趕到,救了待剝的宋江,宋江自然是感激不盡。李俊這一招確實高明。成功難複製,不能像高俅那樣結交端王,就結交江湖上的大哥,將來離開江州這種小地方,轟轟烈烈幹一票更大的!

芝麻掉進針眼裏,怎麼會那麼巧?兩次都是命懸一線巧遇李俊,背後是否有李俊的策劃?筆者覺得完全有可能。要知道,李俊絕非等閒之輩,就像處境不理想的一條龍,他一直在“蓄勢飛天”!

◆風雲際會屢立大功
官場上,巴結局長,當上副手也就是副局,巴結市長,當上副手那就是副市長。江湖也一樣,結交什麼人,當然要挑“大的”。 “及時雨”,、“呼保義”宋江的大名江湖上可不是一般的響。宋江刺配江州,在李立的黑店,眼看就要被剝皮割肉,李俊及時相救;在張橫的船上,生死關頭,李俊及時相救。救宋江的性命是搞定宋江的妙法。,作為宋江的救命恩人,以後在江湖上的地位還要多說嗎?

李俊綽號“混江龍”。 有人認為宋代有一種大鐵耙,可用來攪動江河,使水混濁,流動如龍,因此得名“混江龍”。李俊水下功夫了得,在水中像龍一樣遊刃有餘,所以綽號為“混江龍”。筆者覺得,李俊的綽號暗示他是一條“混跡江湖的龍”,你同意這樣理解嗎?

李俊加入梁山的隊伍,是在梁山泊好漢劫了法場之後,宋江等來到江邊,“一行眾人都上岸來到廟前。宋江看見張順自引十數個壯漢在那只船頭上;張橫引著穆弘,穆春,薛永,帶十數個莊客,在一只船上;第三只船上,李俊引著李立,童威,童猛,也帶十數個賣鹽火家,都各執棒上岸來。”(《水滸傳》第三十九回)。這是李俊第三次救宋江。

劫法場救宋江,風險太大,還不能確定宋江能否活下來,犯不著冒這個險。自己在潯陽江經營多年,用船接走宋江,風險基本歸零,所以李俊來了,再一次充當了宋江的救命恩人。這次船隊的排序,第一是張順的船,第二是張橫的船,第三才是李俊的船。晁蓋叫道:‘一不做,二不休!眾好漢相助著晁某,直殺盡江州軍馬,方回梁山泊去!’眾英雄齊聲應道:‘願依尊命!”一百四五十人一齊呐喊,殺奔江州岸上來。’”(第四十回)

一百四五十人一起殺奔江州,可算風雲際會,其中要論資歷和本領,智取生辰綱時,阮氏三兄弟,就加入了晁蓋的團隊,是梁山的元老級頭領,張順跟宋江結交比李俊早,且能在水下潛伏七天七夜,本領高於李俊。可是,上了梁山之後,排位順序變了,李俊排第一,成了水軍的大頭領,憑什麼?聯想到李俊先後三次救過宋江的命,毋需贅言。

上梁山後,宋江對李俊青眼有加。特別是晁蓋死後,宋江成為梁山寨主,將佐職責重新調整,設立水寨,李俊成為梁山水軍大頭領。當然,宋江重用李俊,李俊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梁山保衛戰中,李俊展現了出色的指揮能力。梁山兩贏童貫、三敗高俅,其水軍總指揮就是李俊。

接受招安後,梁山好漢先是征討遼國,首戰攻打檀州,馬軍張清立下第一功,斬殺遼將阿裏奇。水軍是李俊立下頭功,從水路進軍,藏身於糧船,攻入城內。接著征討田虎,李俊得知因為雨水連綿,盧俊義攻太原,一直攻不下,於是帶領水軍戴笠披蓑,冒雨來到盧俊義軍中,獻上水攻之計:乘大雨後水勢暴漲,引智伯渠及晉水,水灌太原城,李俊率水軍乘機奪取四處城門,這一戰,也顯示了李俊的謀略。接著是征討王慶,李俊率水軍大戰瞿塘峽,殺死水軍都督世崇,順帶還收降了敵將胡俊,胡俊感恩,騙開了城門,智取了雲安州,斬殺留守施俊。後來,李俊和童家兄弟扮做漁人,埋伏在清江邊上,生擒了王慶。此後,他又順利招降了東川、安德等州,平息了王慶之亂。可以說,在平淮西之戰中,李俊功居第一。最後是征方臘,李俊率水軍收復江陰、太倉, 後又協助宋江攻佔蘇州和杭州。李俊先是詐降,在清溪城中縱火,協助大軍破城。

歷經幾場大戰,李俊屢立大功,卻毫髮無損,他的兩個跟班童威、童猛也安然無恙。更令人讚歎的是:在太湖,李俊碰到了一夥打魚人,被他們誆到了榆柳莊,“一腳入得莊門,那人嘔了一聲,兩邊攢出七八條大漢,都拿著撓鉤,把李俊三人一齊搭住,徑捉入莊裏去。不問事情,便把三人都綁在樁木上。”就要被殺時,李俊與童威、童猛一番對話後,報出姓名,就征服了太湖四傑,並與他結為兄弟。(第113回)這種僅憑人品、名聲就讓對方拜服的場景,除了宋江,大概只有李俊能做到。

◆目光長遠終成“真龍”
平定王慶後回朝,迎接梁山好漢的不是歡迎儀式,而是朝廷下旨:只准他們在城外下營屯紮,聽候調遣。

李俊目光長遠,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如今,朝中奸臣當道,朝廷只是拿梁山好漢當炮灰,招安這條路不能再走下去了。李俊特地請軍師吳用商議事務,他提出:“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裏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吳用回答:“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張。這話須是哥哥肯時,方才行得。他若不肯做主張,你們要反也反不出去。”(第110回)。

對造反重返梁山泊,宋江則堅決不同意:“軍師若是有弟兄們但要異心,我當死於九泉,忠心不改!”結果是“眾人聽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淚,設誓而散。”朝廷虐我千百遍,我待朝廷如初戀,宋江如此,李俊只好作罷。儘管已有反心,李俊此時依然堅持在宋江麾下聽候調遣,並且屢立戰功。李俊可謂既講義氣,看重兄弟之情;又能識大局,顧大體。

征方臘時,李俊在太湖榆柳莊遇上了赤須龍費保、卷毛虎倪雲、太湖蚊蔔青、瘦臉熊狄成。這夥人被譽為“太湖四傑”。李俊智商高,情商也高,偵查個地形就收了這四個小弟。在太湖四傑的幫助下,李俊截取了方臘押衣甲的船隊。此後老大赤須龍費保的人假扮方臘押衣甲的庫官,領著梁山好漢,混入蘇州城。裏應外合,拿下蘇州城。

蘇州大捷後,太湖四傑告辭,李俊和童威、童猛去送,赤須龍費保勸李俊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此言極妙。今我四人既已結義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氣數未盡之時,尋個了身達命之處,對付些錢財,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幾人水手,江海內尋個淨辦處安身,以終天年,豈不美哉!”(第114回) 聽了費保的番話,李俊倒地便拜:“仁兄,重蒙教導,指引愚迷,十分全美。”“容待收伏方臘後,李俊引兩個兄弟,徑來相投,萬望帶挈。是必賢弟們先準備下這條門路。若負今日之言,天實厭之,非為男子也。”

李俊“倒地便拜”,說明他贊同對方的高見,但他要守住恩義,等完成剿滅方臘的任務,再開闢新的事業。可謂懂得進退,目光長遠。

平定方臘後,李俊隨梁山大軍回朝,在回朝途中李俊詐稱中風,請求宋江把童威、童猛二人留下照看自己,宋江怕耽擱歸期,只得留下李俊和童威、童猛。宋江一走,他們馬上出發,去尋了老朋友費保等人。他預感到繼續跟著宋江幹下去沒有出路,就毅然離開了, “盡將家私打造船隻,從太倉港乘駕出海自投化外國去了,後來為暹羅國之主”(第119回)。

李俊其人“家住潯陽江浦上,最稱豪傑英雄。眉濃眼大面皮紅。髭須垂鐵線,語話若銅鐘。凜凜身軀長八尺,能揮利劍霜鋒。沖波躍浪立奇功。”從廬江擺渡的艄公,混成江州三霸之首,白龍廟二十九英雄之一。又混上梁山,超越老資格的阮氏三雄,水性極好的張順,成為梁山水軍頭領第一位。在剿滅方臘,全了梁山兄弟的結義之情後,他又及時抽身,“重結義中義,更全身外身”,最終做了國王。

國王是什麼?真龍天子也!英雄不問出處,流氓不看歲數。梁山好漢綽號含“龍”字的多達五人,唯有李俊從黑老大到國王,成功“漂白”,成為“真龍”。看來,漫漫人生路,唯有審時度勢,進退適時,方能行穩致遠。這也許是李俊留給世人的啟示?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