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觀論》在孤立外交中的兩岸交流/魯云湘

《亞太觀論》在孤立外交中的兩岸交流/魯云湘

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隨著第53屆太平洋島國論壇(PIF)落幕,在「一個中國原則」框架下,所羅門群島試圖提案,將臺灣排除未來參與PIF的權益。這一事態,不僅突顯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還反映出大陸在太平洋地區不斷增強的影響力。

在如此的背景下,而大陸是否將以此種政策,試圖迫使臺灣逐漸轉向兩岸間的單向交流平台,如雙城論壇等,成為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

首先,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臺灣而言,不僅是維持國際外交關係、拓展國際參與空間的重要平台,也使其保持一定的能見度和影響力。過去,太平洋島國一直是臺灣重要的外交支柱,但隨著大陸近年來逐漸的取而代之,如所羅門群島,越來越傾向於支持大陸。這對臺灣在整個太平洋的外交影響力逐漸式微(僅剩帛琉、吐魯瓦及馬紹爾群島等邦交),也使臺灣在國際場合的參與度進一步降低,削弱其能見度與自主性。

隨著臺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打壓,大陸似乎有意圖的,引導臺灣朝向更具限制性的兩岸交流平台,例如臺北上海城市論壇、福建廈門海峽論壇、及近期由北京海研中心與臺灣孫文學校,於澳門舉辦的兩岸和合論壇等。

關於兩岸參與合作的論壇,雖然以學術名義進行交流,但難免仍有明顯的政治色彩在內,畢竟旨在展示兩岸和平發展的“過程與成果”,並塑造其融合的形象。因此,通過限制臺灣參加國際多邊論壇,大陸是否期望利用這些兩岸論壇,成為臺灣參與國際事務的主要渠道,進一步削弱其國際空間,頗感到些許耐人尋味。

此外,論壇交流也代表遭有心人士詬病,大陸可能會利用這些兩岸論壇作為統戰工具,吸引臺灣的民間團體、地方政府乃至特定的政治勢力參與其中,進一步滲透臺灣社會,促進「和平統一」的政治目標。

再者,這也極有可能使臺灣陷入「平行外交」的陷阱,即在國際多邊外交空間,日漸縮小的情況下,不得不接受大陸所設的外交框架,導致臺灣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一步減弱。

雖然我們都明白,為應對這一挑戰,臺灣需要在維持既有國際盟友支持的同時,積極尋求新的外交夥伴與合作機會,並加強與志同道合國家的聯繫。但眼下的臺海情況,恢復與大陸的交流管道,才是穩定兩岸關係,避免持續惡化的重點。

所以,即便被解讀成過度依賴兩岸論壇,鼓吹努力在國際和區域層面上,謀求更多平衡自主的外交空間。這不禁讓人聯想到『理想豐富,現實殘酷。』這句話,來形容國際社會面對兩岸問題時的困境。

此情此景,是否明示我們該認真思考,為了自身的夢想,卻逐漸失去國際生存空間,卻還活在美麗的夢境當中,不願面對現實問題,如此逃避是否真的有助於中華民國或是臺灣的未來?

在全球化時代,兩岸關係穩定與國際參與擴展,並非是互斥的選項。既然大陸在國際中,偏好知法、懂法、立法、玩法,臺灣必須調整外交策略轉為更加靈活,在不違背九二共識的前提下,保持『中華民國』的國際角色,同時加強與志同道合國家的合作,例如東南亞、印度洋等地區,並以更加靈活的軟實力(如科技、文化和人道援助等),為其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奠定堅實基礎。(照片示意圖翻攝X平台)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