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寺邂逅施耐庵/夏俊山

永慶寺邂逅施耐庵/夏俊山

夏俊山

晚唐杜牧詩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今天,在江蘇張家港市境內有杜牧筆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嗎?

張家港境內有多處寺院,屬於“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 只有永慶寺。

上午10點多,當我們乘坐的越野車駛入鳳凰山景區時,只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古寺掩映在西坡的蒼松翠柏之間。黃色的圍牆,高翹的簷脊,透露出江南名刹特有的古樸和莊嚴。向南駛上平坦的柏油路,來到寺院前空曠的停車場.眼前聳立的山門雄偉壯麗,上面嵌著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題寫的”永慶寺”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張家港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全境河港縱橫,地勢平坦,只有的香山、鳳凰山兩座山脈,海拔均不高。永慶寺所在的鳳凰山也叫“河陽山”,因山體由西而東走向,猶如丹鳳展翅,後人便稱之“鳳凰山”,其主峰海拔86米。位於鳳凰山麓的永慶寺始建于東吳赤烏年間。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西元 537 年)擴建。1500多年間,永慶寺幾經興衰,最盛時曾與杭州靈隱寺鎮江金山寺齊名,是佛教信眾朝聖參學的聖地,

在法師帶領下,我們一行四人步入了古色古香的寺院山門。時間近午,先用餐,再遊覽。我看到放生池、石拱橋,就走到橋上,向東眺望,只見綠翠重疊的山巒,象一幅多姿多彩的水粉畫。白雲飄飛,變化萬千。回望廟宇四周,綠草如茵,林木蔥郁。離開石拱橋,—路觀景,見到一處建築好像是鐘樓,於是翻看手機保存的資料:“鐘樓始建于梁大同二年(西元537年),清代進士錢朝鼎游永慶寺,有詩句曰:‘蕭蕭風艇下寒河,古寺鐘聲喜再過。山擁璚樓高廟柏。泉分醴井落禪窠。’”(見《張家港文史》第34輯84頁)。傳說,永慶寺大鐘發出的聲音,可以傳播到十裡之外。遺憾的是今天沒有聽到敲鐘。

我曾在高郵護國龍王寺作客,鳴鐘之後方才用餐。永慶寺有沒有這一規定,寺裡的鐘什麼時候敲響?這口鐘是清代進士錢朝鼎吟詠過的嗎?繼續翻看手機,原來,現在的永慶寺是1993年複建的。歷史上,永慶寺內建築曾有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東嶽廟、關聖殿、文昌閣、藏經樓、羅漢堂及金仙塔院等。最珍貴的大概是羅漢堂中楊惠之彩塑、吳道子繪畫的唐塑羅漢。楊惠之被譽為“塑聖”,吳道子被譽為“畫聖”,這些彩塑 是“二聖”合作的唯一珍品。此外 ,永慶寺還有人稱“三絕”的千年古檜、肉身菩薩和自然石井。經過歷史的風雨,皆蹤影難覓。《張家港文史》第34輯記載:“1950年開始,十王殿、魁星閣、廚房、文昌閣先後被拆除,其建材供貧苦農民建房。”(見158頁) “1959年,永慶寺大殿被拆。拆除後,材料運往鳳凰山西山(亦名馬鞍山)建養豬場。”(見159頁)永慶寺遭徹底破壞後,僧人全部散去,千年古刹,不復存在。

1993年秋,永慶寺複建。1994年4月,趙朴初為永慶寺題寫了寺額。1995年,秋林法師任永慶寺監院。在先後投入兩千多萬元後,永慶寺新建了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地藏殿、玉佛殿、大雄寶殿以及香花橋、放生池、聞鐘亭、中日友好櫻花園、敬老院(福壽園)等。以前的“三絕”沒有了,永慶寺有了新“三絕”:600 年紫薇、1500 年古銀杏神樹上 12 尊觀音、長 2.5 米的漢白玉臥佛。進士錢朝鼎吟詠的古鐘不見了。1997年5月,日本櫻花代表團訪華時,給永慶寺捐贈了新的青銅鐘,鐘高1.8米,重達1.8噸。全國寺廟眾多,為什麼捐贈給永慶寺?筆者覺得可能與鑒真東渡有關。唐天寶十二年(西元754年),鑒真和尚第六次頁是最後一次東渡日本。應永慶寺住持常達邀請,鑒真到參禮永慶寺後,才從黃泗浦登船東渡。今天鐘聲再現,是否有了兩國和平友好的意味?

繼續前行,一會兒到了伽藍殿門外。伽藍殿為四合院建築.正殿飛簷畫棟,氣氛莊嚴。正中供奉關羽,像身高大,氣宇軒昂。關羽手捧《春秋》,似在研讀。關羽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中的“關聖帝君”,簡稱“關帝”。外來的佛教吸納“關帝”為護法神祇,稱伽藍菩薩,這應該是一種文化融合現象,很值得研究。

佛法有大乘與小乘的區別。現在仍在流行佛教宗派有 三論宗(又名法性宗)、瑜伽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唯識宗)、天臺宗(又名法華宗)、賢首宗(又名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 密宗(又名真言宗)。鑒真大師(688年-763年)系律宗南山宗傳人,東渡日本後,成為日本律宗初祖。關羽“夜讀《漢書》”為人樂道,思想上無疑是儒家;鑒真是佛教中人,永慶寺有供奉關羽的伽藍殿,是否有供奉鑒真的殿或閣?我看到前方有一座滕王高閣形建築就大步向前走去,走近才知道是“文昌閣”,施耐庵曾在這裡挑燈夜戰。創作《水滸傳》。

本想瞻仰鑒真大師,卻在此邂逅施耐庵。想起近年來在興化,興化有施耐庵路、有政府設的“施耐庵文學獎”,旅遊點有施耐庵館(在興化市博物館內)、施耐庵文化園(在新垛鎮)。我一直認定施耐庵是興化人,什麼時候,施耐庵到張家港來了,而且住進永慶寺,在文昌閣裡寫《水滸傳》?這會不會是在編故事?

離開永慶寺後,抱著懷疑的態度,我開始閱讀相關史料,越讀越覺得:施耐庵在永慶寺寫《水滸傳》應該是真的。張家港享有盛名的包文燦先生有一篇長文發表於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明清小說研究》第6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年12月出版)。文中說:

“1982年11月2日傍晚,筆者到了陳茂忠先生家中,陳原是市棉織六廠的主辦會計,今年六十五歲,現已退休,他說;‘關於施耐庵在河陽山有墓碑事,聽父親講;施耐庵是從南面來到河陽山隱居的,他來到這裡後,就住在鷙山和河陽山之間的滾塘岸,在一家徐姓的大戶人家中當私塾先生。他為人正直,博學多才,很得當地人們的尊重。後來,他曉得師兄劉伯溫會來找他的,所以,他就在河陽山永慶寺邊築了一個假墳,隱居到北面去了。我在十來歲辰光, 曾經去白相過,還記得有墳墩頭。墳的位置在永慶寺東園的西北,關帝廟東北,在一條上山道的邊上……’”

“11月4日下午,筆者又訪問了恬莊鎮退休職工,今年已八十多歲的袁省三,他說:‘在河陽山永慶寺的東側,;確實是有施耐庵的墓,我是親眼看見的。在墓前還有碑,我時常要到河陽山上去白相……’” 施耐庵在永慶寺寫《水滸傳》,40多年前,包文燦先生就做了很多考證工作。保先生89歲了,還健在。

施耐庵在永慶寺寫《水滸傳》,據港城的朋友說,張家港地方誌有記載:120回本《水滸傳》,其中有十多回是在永慶寺寫的。施耐庵在江陰和張家港永慶寺生活了約10年時間,71歲時,他遷移到江蘇的興化,74歲時在淮安去世。後人在鳳凰山曾發現過施耐庵的衣冠塚,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改造荒山,施耐庵的衣冠塚已被鏟平了。遺憾的是,查閱地方誌不是看手機,找原文不方便。姑且記下,待以後核實。

花開花落終有時,相逢相聚本無意。在永慶寺瞻仰佛祖、彌勒,觀音,皆屬情理之中。看到關帝像、鑒真像,也不算意外,唯有邂逅施耐庵,實在出乎意料。佛教講因緣和合,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種種因緣條件交融而來,不是孤立存在的。永慶寺邂逅施耐庵,莫非是我與施耐庵有緣?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